“天书”之道
作者:于露 发布时间 2010-06-12
——韩美林《天书》品鉴会
  

  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韩美林艺术馆推出一项特别活动——韩美林《天书》品鉴会。
  韩美林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艺术设计等诸多领域都有其非凡的成就。在其涉猎的众多艺术门类当中,有一样是他花费最多时间、倾注最多心血的,那就是对古文字的研究。韩美林先生以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著写了三万多字的“天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古文字,走近韩美林先生创作的“天书”、了解创作“天书”的意图、经历和成就,2010年6月12—16日,韩美林艺术馆在馆内书吧特别策划了“失忆”的古文字——韩美林《天书》品鉴会。
  有不少韩美林先生的“粉丝”闻讯前来参加鉴品会。面对兴趣盎然又对韩美林“天书”一知半解的观众,讲解员娓娓道来:韩美林先生从小就对古文字非常感兴趣,尤其对秦以前的文字情有独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此“书同文,车同轨”, 古文字们结束了那段自由散漫的历史,有了一种统一的书写形式——秦小篆。渐渐地,那些先秦文字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至被遗忘。在韩美林先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最早接触到的艺术类别就是书法。儿时上学路上,土地庙里淘来的旧书——《四体千字文》、《六书分类》上像图画一样的文字,药铺里看到的“龙骨”(甲骨文)对孩提时代的韩美林来说是新鲜、好玩的,更是他最好的图画样本。机缘巧合,这些古老的、千变万化的、充满魅力的古文字,甚至是刻划符号,给年幼的韩美林留下了最初对美、对书法、对艺术的印记。随后的数十年中,他一直追寻着这些古文字的脚步。他到过全国各地的古文化遗址,每当在岩画上、古陶片上,龟甲上,青铜器上看到类似的古文字,他总是认真地将他们临摹在自己的构思本上,日积月累总共收集、临摹了三万多个这样的古文字。这些对于古文字学家来说早已经失去研究意义的文字、符号,在韩美林眼里则是个个有情。从一开始因爱“美”而收集,到严格遵循传统书法的规则进行书写,再到近几年的“天书”创作,韩美林先生对古文字的收集、整理和探索,不仅仅止于对文字的书写层面,而是倾注了更多心血到对“字形”、“字象”的体悟当中,并从中发掘出中国古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因素和视觉力量,他的“天书”不论章法还是用笔,不受传统书法的约束,表现自由奔放,气韵饱满,日趋化境。
  一开始韩美林先生并没有打算将这些古文字出版成册。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有一次在韩美林的构思本上看到这些“美人儿”后,说:“美林啊,你这是在办古文字的‘收容所’呀!”正是在启功、季羡林、黄永玉、黄苗子等师友们多年的鼓励和支持下,韩美林先生将它们整理出来,书写、出版。
  这项工作注定是文化界、艺术界、书法界和文字研究界的大事情。《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会会员、《中国陶艺家》杂志副主编白明,中国美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刘正等业内人士纷纷撰写了研究韩美林先生“天书”的专著,《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韩美林及其“天书”作了深度报道。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吴晓明博士在他的研究论文中这样写道:“韩美林‘天书’提供了如何启动传统的一种可能,探索了古老的文明基因如何汇入现代的有效路径。涉及到如此深层的问题,使‘天书’不仅是一部视觉艺术的作品,亦是一部承载思想的作品。它既展现了一个文明的原初记忆,也昭示了其在未来的力量。在技进乎道的意义上,我愿称其为‘天书之道’。”
  此次鉴品活动内容包括以图版形式介绍中国古文字及其演变历史;通过短片形式介绍韩美林先生“天书”创作过程及其艺术成就;鉴品会现场观众不仅可以阅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韩美林著作《天书》,还可以近距离鉴赏他的“天书”作品真迹。

(新闻来源: 摘自 杭州韩美林艺术馆简报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