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 ——良渚主题雕塑《良月流晖》诞生记
发布时间 2020-09-25
  

今天,《中国日报网》发表了浙江大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院访问学者周澍撰写的《从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 ——良渚主题雕塑〈良月流晖〉诞生记》。

 

现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

 

韩美林,1936年生于中国山东济南。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随院系调整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届学生)。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韩美林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者和开拓者。创作涉及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以及写作等方面。艺术风格独到,致力于从中国文化传统和大众艺术中汲取精髓,并转化为体现当代审美理念的艺术作品。

 

美丽洲的“大篷车”

 

当“80后”韩美林老师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雕塑设计时,他曾想,那该是我的封山之作了吧?

 

之所以那么想,也许只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瞬间,那场以“水”为主题和意象的匠心设计,已让他圆满感受并完成对“生命之源”的探寻和艺术表现。

 

那无疑是艺术家最想要挑战又最难以完成的作品。

 

因为,它太抽象,又太具体。

 

因为,三江源的雕塑,既是鸿篇巨制,又需要赋予“水”的柔软形态以无穷力量。

 

因此,2019年的5月,当韩美林老师首次把他的艺术大篷车开进良渚美丽洲时,他有一种“放下”的愉悦和轻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欣慰,他把从李白诗歌里读来的磅礴与浪漫,连同他对于雕塑艺术的丰厚积累和灵感一同赋予了三江源。现在,他带着他的大篷车一路向南来了。


 

了解韩美林艺术的师友,无人不知韩老师艺术大篷车的奥秘,大篷车行进的线路,也即韩老师挖掘汲取民间艺术资源和养分的征途。多年来,这位没有留过洋、自称“土八路”其实是名校科班出身的艺术家,正是带着他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极具东方美学价值的作品,漂洋过海走向全球,并日渐赢得众多粉丝和世界性的影响与声誉。

 

于韩老师而言,那些蕴藏于华夏大地的民间艺术的精髓宛如安德烈·纪德意寓的“人间食粮”,它们无论自带光彩还是暂时被隐没,都闪烁着无法阻挡的“泥土的光芒”。“人间的食粮,来自生命最深处”——那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在他著作的序言里这样写道——“当你读完这本书时请丢下它。然后出发”。

 

倘若处在巅峰状态的歌星在开过告别演唱会后不久复出,那原本更多就是粉丝的梦想。当韩老师走进那个叫做“良渚”的王城,一切改变都不奇怪,一切生发皆有可能。从孕育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到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江南良渚,这是镜头切换下的时空转换,更是韩老师再自然不过的创作新动能与艺术再出发。


 


速度与激情

 

从最初的题材吸引,到置身良渚古城遗址进行创作情绪体验,再到确立在申遗一周年时落成良渚主题雕塑,整个周期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

 

好在韩老师是快手,像香港才子、金庸好友倪匡一样的快手。

 

传说中的倪匡是这样创作的:10万字的长篇小说10天搞定,吊打业内所有人。至于剧本,他的书桌有8个抽屉,一个抽屉一个剧本,每天一个抽屉写一小时,写完就去找朋友喝酒。

 

韩老师的“抽屉”宝藏和倪匡一样多,也许更多。不同的是,韩老师不喝酒,他疯狂创造。

 

20195月,是韩老师进行庚子年邮票设计最为紧张的时刻,方寸乾坤,他在杭州植物园内的韩美林艺术馆画了700多张的样稿。期间常受“头晕”和“耳鸣”的困扰,去良渚博物院考察的前一天还在浙二医院诊断出膜迷路水肿。为了不影响工作,医生开出了一周的激素治疗剂量。5月底回北京的前一刻,韩老师还在画运河南端的白马雕塑设计稿,那是他献给杭州和爱情的礼物。6月,韩老师进一步优化了三江源主题雕塑的细节设计;7月至8月上旬完成浙江文投标志设计,同期鼠年邮票开机仪式在国家博物馆盛大举行;中旬担纲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评审委员会主席并牵头评审;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韩老师作为杰出艺术家代表受邀参加国庆观礼。

 

然而,于如此纷繁的头绪和陀螺般极速旋转的时光中,韩老师的步履最匆忙,也挡不住他对探寻良渚古老国家形态及先民生存足迹的无限热望。5000多年深邃的时光,天书般的文字记载的天书般的历史,神秘器物上的刻画符号与精致纹样,以及那巧夺天工和冥冥中操控一切的超自然之手——这一切与他多年来践行的东方美学梦想,和他庞大的艺术体系有着天机般的玄妙姻缘。他和他的视线与精神所触摸到的良渚一见钟情,良渚成了他梦萦魂牵的世界。



从那以后,韩老师便孜孜不倦地从一切可获得的史料和音像资料里汲取养分,而他愈学习,就愈觉得认知的匮乏与不足。8月,韩老师借亚运吉祥物评审之机再次深度考察了良渚。10月底去宜兴筹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开馆,还时时感觉自己掌握的良渚出土文物形象太少,不断找更多辅助资料来学习感悟,同时产生了要将良渚介绍给冯骥才、白岩松等一众文化名人的想法。

 


“要碰撞。”韩老师说,“要让更多的人走进良渚,互相激发。”当韩老师那样说时,他的雕塑设计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韩老师把它称作“黎明前的黑暗”,“不过这没有问题,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因为艺术是自由的。”韩老师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每一个和他探讨良渚文化的人们说。

 

这个构思上的瓶颈和突破大概整整花去了韩老师数月时间,期间韩老师一如既往地像倪匡一样往每个“抽屉”里充实新内容,包括杭州艺术馆3期开馆,向杭州市捐赠500件多类别的作品。20203月,在几乎所有人的关注重点都还在新冠疫情上时,韩老师发布了他已完成良渚雕塑设计并进入泥稿制作阶段的消息。

 



疫情时期的工作

 

疫情肆虐的2020年春节,韩美林老师在北京度过除夕夜后,毅然决然登上了前往泰国的航班。精通中国文化的泰国公主和人民正热切等待由文化旅游部主办的韩美林生肖水墨作品海外巡展。无论身处异国,还是回京后开设面向青少年的线上美术公开课,韩老师对良渚雕塑的思考从未停止。“作为19届亚运会的圣火采集之地,良渚的意义犹如奥林匹亚之于奥运会”——年前围绕主题雕塑展开的一场未竟对话,不经意点亮他的灵感火花。他觉得自己正更加逼近和清晰他的方案,并且这一次,那个他心里寻找和渴望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然而韩老师病倒了,而且似乎并不那么轻松。3月中旬,韩老师因为腿上有伤需要每天换药住进医院。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天走路时突然变得不能自控地往一边倾斜,这让医生和夫人周建萍先生都非常担心:难道是微循环系统出问题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整体平衡功能了?

 

为争抢时间,韩老师早已偷偷地把他的设计搬到了北京医院。另一方面,各种筛查和检测也连带诊断出韩老师“头晕耳鸣”的症结除了美尼尔综合症还因为椎动脉初始端狭窄,如果因此要采用放支架的方案来进行治疗,意味着良渚的创作很可能被暂时中断。紧急时刻,曾同样到过良渚,同样获联合国和平勋章的老战友、原卫生部部长黄洁夫来到了韩老师的身边。

 

“医生负责你的健康,你负责良渚雕塑。”

 

就这样,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和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医生共同携手,用最先进的药物球囊解决了韩老师椎动脉的狭窄问题。当医生告诉韩老师一切顺利,他可以像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啥时,韩老师的眼泪洒落在他多次修改过的设计图纸上。在那里,基于良渚漆器纹样设计的火焰图案,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向天空升腾。

 


面对高强度工作给身体带来的各种“抗议”和配合治疗,韩老师是乐观听话的。在北京医院,他就经历了处理腿上伤腐肌肉组织时故作轻松谈笑风生的阶段,以及之后术中疼痛难忍,拿纸笔改编《两只老虎》,请求主治大夫纪泉痛快利索,还高歌吆喝自己要做真爷们的励志桥段。那个曾使全身血流短暂停顿的药物球囊放置,因为是个半麻的手术,患者意识极度清晰,更是痛苦万分,直接挑战生命耐受力的极限。

 


423日,出院以后的韩老师马上和“同学们”一起着手制作3米高的玻璃钢雕塑小样。25日晚,韩老师完成了雕塑阐释的系列手稿,23点,手稿电子版正式形成。次日凌晨,韩老师将所有汇总编辑完成的资料发送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522日,韩老师和夫人周建萍先生一道在艺术馆的空旷处审视已经加上基座的雕塑小样。

 


25日,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张俊杰的带领下,陈同滨、蒋卫东、陈明辉等来自浙江建筑、考古、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一行九人来到了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共同围绕雕塑设计的各个方面和修改完善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29日上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再次迎来了韩老师和他的工作团队,仰望蓝天,已经相当熟悉遗址公园正门周边环境的韩老师徐徐松开手中悬吊气球的线索。当他把气球最后停留在一个高度,韩老师也在心中默念,愿良渚先民感知华夏子孙穿越时空的致敬!

 


此后新发地的疫情再度让北京和杭州的往来受到限制,韩老师一边加紧推进雕塑石材部分在北京制作成型,一边统筹安排火焰铸铜部分的工期和进度。除了先期已经赶赴良渚的北京安装人员,韩老师还火速从河北、江西等地调配安装人员力量。618日,韩老师隔空对雕塑安装进行“云指挥”,从此,遗址公园正门40米开外的土地上,高达20米的主题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

 



从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

 

茫茫三江源只有水,没有人。要做的是几十米高的大雕塑。这是一度让韩老师一筹莫展的地方。

 

浩瀚古良渚几何形的东西多,形象的东西少。还不能让雕塑长得足够高。这是同样让韩老师一度一筹莫展的地方。

 

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也许就在于他们能够忽略限制,大胆想象,从而回到问题的本源。

 

雕塑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雕塑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实体,它占有空间,影响空间,同时改造空间。有人说:雕塑在古代与建筑结合,当雕塑从“他物”中独立出来成为视觉的中心,它也具有了象征的意味,并产生纪念性的观感。还有人说:由于雕塑易于与形而上的东西结合,雕塑也更具有叙事性和感染力。

 

在更具体的层面,雕塑还跟风力、材料、应力和氧化有关。

 

“雕塑跟这个时代有关。”

 

韩老师补充说。

 

三江源的雕塑,主题是“水”,是生命之源。

 

对生命本源的思考,让韩老师返璞归真,删繁就简。他赋“无形”以“有形”,给“柔软”以“力量”。最终,他以孕育生命之源的“水”作为雕塑的造型主体,通过三股虬曲盘旋的水柱螺旋上升,既蕴含着生命基因不断奋进演化的自然规律,又象征着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团结进取一飞冲天。雕塑基座幻化出水流,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激情迸发与三江之水融为一体,共同流淌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而良渚的雕塑,主题是文化,是文明之源。

 

如果说水是生命的起源,那么火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当人类与火连在一起时,人类文明便踏上了一个全新的伟大转折点。对文明本源的探寻,让韩老师理性回归,洞若观火。凭着详尽科学的考古体验与精准的资料史实把握,他以直接纯粹的文化符号叙述与有机衔接,重建他心目中的古国葳蕤与璀璨华光。通过良渚最具代表性的“神人兽面”图腾和玉琮等经典器物,融合太极阴阳、天人合一思想,构建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古代东方华美世界。

 

▲韩美林玉器手稿

 

由火焰、玉器、基座和水池构成的《良月流晖》彰显了良渚文明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延展。顶端跳跃灵动的火焰,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原动力。圆形的玉璧既代表上天,也是古文字“良”的变形。居于中间的三叉形器,代表人与天地的相互呼应。玉器的组合,融合了天地人的意象。琮形基座,象征矗立良渚大地的古城和水利系统。刻在玉琮上的神秘符号,来自远古的良渚陶器。

 


▲韩美林《良月流晖》手稿

 

在所有这些元素和意象中,“火”是一个意外,一种超越。它越过一切思维和想象的樊篱;它轻盈,流动,闪耀,燃烧;它是文明的火种,又是圣火的烈焰;它超越“水”,同时更点亮“水”。

 

这就是《良月流晖》,冯骥才认为“韩美林最有灵气的作品”。这就是《良月流晖》,一件无所谓体积大小,也无所谓规模震撼,却依然在它有限的尺度内实现造型上的抽象性与自我表达的韩美林新作。走过盛夏的热烈,迎来秋日的凉爽,它还是那么适合与它迎面相视,还是那么倔强那么我行我素。

 

它是良渚的前世与今生。

 

一切曾经一筹莫展的,都已慢慢解开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