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天目新闻》客户端发表了浙江大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院访问学者周澍撰写的《韩美林的艺术故事 • 玩转材料》一文。
现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韩美林,1936年生于中国山东济南。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随院系调整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届学生)。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韩美林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者和开拓者。创作涉及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以及写作等方面。艺术风格独到,致力于从中国文化传统和大众艺术中汲取精髓,并转化为体现当代审美理念的艺术作品。
“只要解决了形象,材料不是问题。”
2020年冬春交替时节,当韩美林老师给全网的青少年朋友进行在线授课时,他将自己一贯持有的观点,意味深长地又说了一遍。
这其中有“深扎”的励志意味,也像某种音乐里的咏叹和强调。在对话和叙事的展开部分,关于材料的那些事也逐渐浮现了出来。
材料对于韩老师来说,似乎确实一直不是问题。即使在最艰辛和困顿的岁月里也不例外。
1974年底,出狱以后不久的韩老师在工厂劳动,同时想方设法画画。没有宣纸,韩老师就用在劣质纸上刷水的方法,试图来仿效宣纸的效果。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地试验,上天终于向韩老师网开一面,让他在“刷水纸”上画出了融传统国画和现代水彩画于一体的作品。之后,40岁的韩美林带着他的刷水画风格作品走出国门,一直走到遥远的纽约世贸中心。很久以后,当双子楼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不复存在,韩老师的那些明亮画作却怀着对双子楼,也是他首次国外展览的深深记忆久远流传。
“人们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坎坷岁月的乐观与不断摸索,预示着韩老师在一旦拥有新的创作条件和机遇时,必将井喷式产出丰富的艺术硕果,并源源不断地爆发出强大磅礴的艺术生命力。
进入韩老师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储藏架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宣纸,制造厂家和销售商家以韩老师能够使用他们的产品感到欣慰。韩老师的水墨画也早已涵盖了从惟妙惟肖的动物绘画到风情万种的女体绘画等不同创作领域。
如果机缘巧合,你或许能够在现场看韩老师如何用水墨画马。如果正好是一张巨幅的作品或长卷,那场面就更加壮观。若逢韩老师有演示的心意与雅兴,自然更有淋漓尽致的看头。饱蘸墨水的排笔一经挥起,三条重要弧线已跃然纸上,那是韩老师把叶浅予先生教导的“画马三片瓦”践行得风生水起。紧接着,笔墨所到之处,如剑走水面,又如疾风吹过。往前方,细小狭长的头部迅速形成,作温顺或嘶鸣状;中间主体,大面积的色块和强化渲染部分的点睛色彩构建了马匹伟岸的身躯;往后,疏密相生的鬃尾在空气中流动飘逸;往下,四蹄或不事张扬静静内敛地脚踏实地,或腾空奔跑飞跃呈现速度与力量之美。
至于人体水墨画,一般就挂在艺术馆的墙上。在无数次地看过西画中的人体作品后,对于水墨在人体塑造上能够达至的美与意韵,还是有未曾预料的意外与小小惊诧。
多数情况下,韩老师用马克笔画人体并进行日常速记。事实上,对马克笔的娴熟使用是韩老师的又一法门秘器。作为平日里更多被设计师采用的合成化学水彩工具,韩老师让马克笔在他的手中也能百变生幻。他时而行云流水,虚实相生间渲染出水墨般的况味;时而层层叠叠,厚重明亮的色层勾勒出帅气挺括的形象。以至于日本的同行朋友在看到韩老师的马克笔作品时,也由衷赞叹他把马克笔用活了。
作为韩老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陶艺带给韩老师别样的美与精彩。无论在通州、杭州还是银川,我们都能看到展陈在艺术馆里的精美陶器,烧制的图案是韩老师非常风格化的动物形象或原始的文字与符号。
多数人对陶的认识也许仅停留在陶器完满的表象。文化学者王鲁湘引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阐释了恰恰是容器容空的部分成就了它们的功能。如果要赋予更多的美和意义,也许我们会想起好莱坞那个名叫《人鬼情未了》的电影,经典的旋律伴随着舒缓的拉胚进程,形意交错间情愫疯长如月光下的紫藤。帕特里克·斯威兹和黛咪·摩尔就这样在陶艺渲染的迷离氛围里逼真演绎了唯美伤感的爱情故事。
而韩老师的陶艺与刻刀相连,一切都进行得古朴、自然而且流畅。庚子年来临前的那个金秋,在浙江理工大学地下一层的工作室,他的博士生替他准备了100个未经烧制的陶盘,夫人周建萍老师为他预留了一天的时间以便韩老师能以“悠着点”的方式完成计划。简易的长方形工作台上,在有序放置的陶盘前边,竖立着一个现代的Ipad。韩老师把目光停留其上,那里装着他的“天书”和其他图案的电子文件。当他锚定形象,刻刀已飞上右手,倏忽之间,手起刀落,身体的运势随着刻刀尖端游走,刀痕划过之处,被“深”刻“轻”带出来的陶土随线条四散飞扬,如奔马穿越广袤沙漠的宏阔场景。韩老师看了看刚刚在自己手中生成的图案,对它投以赞许的目光,数秒停顿后复持刻具落款,一个韩式陶盘便由此准备好进入下一个锻造阶段。当他刻完100个盘子的时候,正午的太阳明晃晃兀自照耀,提醒这一天还有一个下午的美好时光可以运筹潇洒。站立了整整一个上午的韩老师在学生搬来的凳子上缓缓坐下,直到那一刻大汗淋漓的他才像猛然感觉到什么,他说,我的力气呢,我的身体怎么有点飘了?!
这一切看似信马由缰的材料玩转,其实跟韩老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网课上,韩老师几乎是津津乐道地,与青少年朋友这样描述他从前那个理想的大学——教室前边是国画系,后面是油画训练班,拐个弯是版画系。而在素描教室的下面,这边是雕塑,那边是陶艺。因此,虽然他大学时的专业是染织美术,但求知欲和学校的各种门径之间却相互敞开处处通达。他出狱后在陶瓷厂工作,流放赋予他对于苦难和泥土新的理解。他长年坚持用马克笔画各类速写,对完美程式进行提炼与一遍遍默写。学习训练的养分和曾经遇到的坎坷最终都积淀和转换成他随身携带的技艺与智慧。因此在不断扩展的韩美林艺术馆藏和艺术世界里,观者还可以看到他以轻盈的方式呈现在印染布上的作品,以及他更向前一步,与“木工”师傅合作的万千形态、留有鲜明韩美林设计印记的各式木雕座椅。
韩老师还喜欢在紫砂上挥洒。不过韩老师觉得一个人不够好玩,不符合共享时代的理念,所以他们夫妇还在宜兴找了一批紫砂师傅一起玩。这些师傅中,有像顾景舟这样多年来一直跟韩老师合作的名师与老友,也有他共同培养和大胆启用的年轻后生。他们携手,传承,创造,叠加,随着他们越来越打磨出泥土的光芒,宜兴也越来越看到行业提升和文创经济给城市带来的发展。2019年12月22日宜兴紫砂主题馆开馆时,韩老师被宜兴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尤记冬至前一天,天上下起“贵如油”的友情雨和财富雨,收获过无数重要荣誉的韩老师站在台上,看着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宜兴的嘉宾朋友说,他高兴因为现在他成了中国著名陶都的一位市民。
韩老师最钟爱的材料,也许是他做城市雕塑用的花岗岩和青铜。由于青铜本身的流动性使之易于浇铸和造型,色彩也凝重好看,他雕塑中的东方传统纹饰与符号能得以充分生动的实现。他竭力赋予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性,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真切体悟时代的精神。韩老师也用花岗岩,杭州虎跑公园的老虎就用了这种坚硬的石材。对他来说,材质的恒久属性因寄寓了他的艺术理想而具有了象征的意味。他希望那融入了东方文化精神的雕塑永久挺立,他的作品为城市和人民长久喜爱。
韩美林老师“玩转材料”的深层本质,是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大胆探索与自由转换,他穿梭期间,游刃有余,像进入一个没有限制的自由王国。
传说凡代克以前只有蛋彩画而没有油画,梵高因为吃毒蘑菇对铬黄的提纯有过贡献,毕加索运用废品回收利用创造了现成品雕塑——艺术史上每一次对材料的探索,带来的都是对艺术理念和艺术本身不同程度的变革性影响。
“玩转”材料也许带有韩老师某些个人化的色彩,不易习得,更难以复制。但韩老师以一种兼具驾驭和类似游戏的精神与心态,真实创造了他材料运用和艺术世界的诸多绚烂可能。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他独木成林,郁郁葱葱。他叫韩美林,也叫“韩美森”!
那么此时,当作为技术手段和交流平台的互联网也成为艺术家手中的“材料”时,谁又能预知美术教育春暖花开的无限可能呢?!
来源:天目新闻·周澍 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