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在“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开馆仪式之后,举行了第七届“韩美林艺术讲坛”,冯骥才、余秋雨、黄洁夫、朱永新、王鲁湘、周小东,围绕《泥土的光芒》这一主题,在白岩松的主持下,同台共论,激荡思想。
现将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的演讲内容,择要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白岩松:
谢谢洁夫部长,您可以说是生命艺术家,告诉我们如何以更加艺术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今天说到韩美林收到“神秘”礼物,就是1981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小学一年级美术课本的封面,小学生进学校上美术课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韩美林画的大公鸡。教育对中国特别重要,所以接下来有请著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朱永新:
这次主题是“泥土的光芒”,一般讲泥土的芳香、泥土的味道,很少讲泥土的光芒。为什么用这样的名字?我就在琢磨。我想芳香是嗅觉,很近才能感受。但是光芒不一样,光芒在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感受到。这表明了韩美林先生对泥土的这种感情。所以,从泥土这个角度来解读,我觉得韩美林先生首先是向童年致敬。
为什么向童年致敬?因为泥土是属于童年的。人类童年的泥土艺术可以追溯到一万年,比我们紫砂艺术要早很多。人类最初是通过泥土来开始人类艺术历程的。孩子玩泥巴走进艺术世界。艺术也好,教育也好,其实跟泥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泥土当然同时在大地之上,泥土也代表着韩美林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致敬。每次跟他交谈,每次看他的文字,他都会提到国家与民族。这么历经苦难的人,在经受那样的遭遇后,依然对民族,对国家那么坚定、坚韧,这个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今天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对大地,对国家,对民族的致敬。
同时,他其实也是向田野精神致敬。不仅仅艺术,所有领域的人,如果没有田野精神,如果不接地气,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大家。不管做的是教育,还是做的是艺术、做的是文化,其实都是站在泥土上,都必须真正能够去了解民间的疾苦,了解民间的声音,能够有民间这样一种立场。艺术家也好,教育家也好,任何领域的学者也好,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田野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情怀,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你看韩美林先生的艺术里面,真的是有泥土气,有泥土味道。现在,我们很多艺术家、文学家,包括很多学者,其实已经非常非常不接地气,已经离民间很远很远。当然,这样就不可能真正的卓越、真正的优秀。
另外,我还想到与泥土比较靠近的一个英文词:沙粒。紫砂跟泥土跟沙粒还是有一点关系。沙粒是什么?沙粒英文还有一个词汇、毅力、坚韧,这是目前世界上心理学最热门的词汇。国际心理学界,包括教育界最近这两年最关注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就是毅力和坚韧。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关键要素是什么?就是毅力和坚韧。
我认真研究了韩美林先生的成长轨迹和历程。我从2015年跟英国人类学家艾伦做了几年对话,越来越发现其实这些人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很值得关注的教育要素。这些要素如果我们认真总结研究,我相信用在我们教育历程中,用在教育实践中,对孩子们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冯骥才先生说韩美林先生是一个谜,其实他俩都是谜,如果我们教育界、艺术界、文化界不好好解析这些谜,不好好研究成长内在规律,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也非常愿意更好地走近他们,能够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去听,让更多人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能够更好地成长、能够更好地回报我们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