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冰河 · 凌汛 · 激流 · 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隆重开幕。
“大冯的铁杆儿”韩美林,从北京赶往天津,来到现场为冯骥才助阵。
▲韩美林携夫人周建萍,为好友冯骥才助阵
冯骥才是启动新时期以来中国口述历史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以个体生命的经历为线索,既探寻口述者的心灵史,更反观黑暗时代中的众生相,拷问民族悲剧形成的前因后果。与其他口述历史作品比较,冯骥才的口述历史作品不乏很多共同之处,如求真的意识、丰富的细节、个体生命史的采访方式,但差异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其间高扬的心灵史与创伤史取向,令人瞩目。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在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陈建文、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等分别发表精彩讲话,高度肯定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的卓越成就。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著名作家王蒙、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系主任罗季奥诺夫、英国巴斯大学中文专业主任教授余德烁等相继发言,呈现了一场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对话。伴随着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钢琴演奏的美妙音乐,著名主持人王志朗诵了冯骥才的诗歌《我的路》。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一个动人心弦的环节是:伴随着著名演奏家滕矢初的钢琴声,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将《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冯骥才著)英译本,赠送给冯骥才与韩美林。这是中国口述历史的一次世界分享,也是这对“老铁”的又一次同台亮相。
▲余德烁教授赠送《炼狱·天堂》英译本
余德烁教授在现场激动地说:“今天,能把这么重要的一本书翻译成英文稿,给两位‘不是人,而是神’的老师,非常高兴。印度教里有三个重要的神,一个是创造神,我的创造神是谭中先生,我的恩师。我的生活神就是冯老师,他给我任务让我生活。第三个是灭亡神,我看了《炼狱·天堂》,韩美林老师在众多的苦难中坚持了下来,真不容易。”
▲韩美林致辞
韩美林在致辞中表示:“天书是几千年前的文字,我把它当成孩子一样写出来。今天特意送给大冯,把几千年的文字带到现代来。我和大冯站在一起,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我们俩在一起,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做人,灵魂不能下跪,也不言苦。其次就是跟着时代走,我跟着大冯走,大冯一直是我的榜样。大冯一直在研究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我们都是受益人。大冯,我得给你鞠个躬!
▲韩美林将天书作品赠予冯骥才
冯骥才一直想写一本韩美林的口述史,近些年也积累了不少素材。2016年,韩美林即将八十,冯骥才打算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因此到了非完成不可的地步。于是他给韩美林下了道“你给我打工半月,我给你打工半年”的死命令。没想到,“老铁”韩美林马上用冯韩之间特有的风趣语言,恭恭敬敬地回写了个保证书:“自由兵韩美林想怎样就怎样,坐得住也站得起。请大个子放心,为你打工时,我一不走神,二不接客,三不跑题,四不瞎编,上厕所请假,有病不请假,是个好战士。”
▲韩美林对冯骥才“你给我打工半个月,我给你打工半年”写下的保证书,还按了手印
▲口述访谈现场
为了兑现“我和你几乎是一生的朋友,可我一直欠着你一件事,我应该为你写一本书”的承诺,冯骥才天天奋力干活。即便是在外出开会往返的火车上,他也奋笔疾书;即便只出差三天,冯骥才也是白天讲话,晚上给韩美林写书,活活一个快乐的“打工仔”。
▲冯骥才:天天早起给美林打工
终于在2016年12月,冯骥才为韩美林撰写的《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正式发行,近十万字的新著,倾注了冯骥才极大的心力。这本书是一位作家和一位画家的对话,又是两位大家对生命和历史、对现实和艺术的理解与碰撞,更是两位“老铁”之间友情的互动和深度的交流。
▲2016年12月21日第四届“韩美林艺术讲坛”上,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撰写的韩美林口述史《炼狱·天堂》、韩美林夫人周建萍撰写的《永不凋谢》举行首发仪式
《炼狱·天堂》以韩美林为口述历史采访对象,通过对话式的访谈进行心灵追寻,以主人公的口述直接呈现他的心灵。 在书中,冯骥才借助口述历史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通过走进心灵世界探讨韩美林“个人的心灵史和特立独行的艺术世界”。因为艺术家“用心灵想象,用心灵创造”,所以只有深入探察艺术家的心灵史,才能反映好其艺术世界独特与深层的本质。
▲《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
冯骥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韩美林曾说,“即使在苦难中、身边堆满丑恶,我寻求和看到的仍然是美”。由此,冯骥才更想深入解释韩美林身上这种“苦难与艺术、及黑暗与光明的关系”。因此,全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炼狱”,下半部分为“天堂”——“炼狱”是韩美林的口述传记,介绍其人生经历及本人的感知,多为偏于感性的事件与经历,主要是他的受难史;“天堂”则是韩美林的精神世界,通过偏于理性的对艺术家心灵的解析与认知,探讨韩美林的美好艺术世界。
连接着两部分的重要桥梁是苦难。在锲而不舍的追问下,韩美林苦难人生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因与果得到了较为明确的呈现。对于冯骥才来说,韩美林“究竟怎样一步步从黑暗的炼狱到达通明的艺术天堂”,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冯骥才尽最大可能去拥抱口述历史的主观性,他认为口述历史是人本的,而非文本的。借助这种方法,他彻底理清了韩美林艺术世界中的因与果,解释了为什么在韩氏的画中没有历史的阴影、没有愤怒、嫉恨、愁苦与伤感,却充满着阳刚、明澈、真诚、浩荡,全是阳光。
有人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提问题,好问题是好讲述的重要条件之一。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冯骥才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于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多次询问。通读《韩美林口述史》,冯骥才的提问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他通过提问来要细节、问过程。另一方面,他向主人公要感受,正如文中一句“你很怕吗”引发了亲历者韩美林丰富细腻的心理描述。同时,冯骥才不仅善于提出问题,更善于回应问题。每当韩美林谈到动情处、在情感上需要共鸣时,冯骥才总是能很好地“共情”。当韩美林提到绝境中那只小狗带去温暖之时,他问冯骥才:“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你说说。”冯骥才马上回应道:“感情最高的境界是纯粹的感情。老天还算公平,在人间把你的感情肆掠一空时,把这只狗给了你,而且是绝对纯粹、毫无功利的感情。”
任何一本好书都离不开好的作者和好的主人公,今天,就请随小编一起探寻作者冯骥才与主人公韩美林近四十载的默契友谊,见证一段“铁杆儿老友记”。
冯骥才与韩美林相识于1983年,如今两人的友谊已经有36年。他们年龄之和超过一百五十岁、艺龄之和超过一百岁,是人生的知己、更是艺术的知音。年龄上,韩美林比冯骥才大了六岁,而个头上冯骥才比韩美林高了三十五公分,于是“矮大哥”和“高小弟”便成了他们之间最风趣的昵称。
▲1999年5月6日,冯骥才参加中国美术馆“韩美林第四次个展”
从外形看,冯骥才虽然比韩美林年纪小几岁,但他们站在一起时,冯骥才更像一个大哥哥,他看韩美林的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怜爱令人感动,似乎给了韩美林更多一些的安全感。甚至当韩美林发生不肯看病、不肯吃药之类的任性事情时,他的夫人周建萍都会找到冯骥才“告状”,结果问题顺利解决,这一招非常管用。
▲2016年,“韩美林全球巡展”来到意大利。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与冯骥才顾同昭夫妇
冯骥才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上多次提到:“站在韩美林对面的时候,由于我个子太高,我的眼睛不得不用俯视的目光来看他,但是我的心经常仰视这位尊贵的朋友。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艺术的巨人,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七的艺术巨人。”
初见面时,冯骥才对韩美林的第一印象是——不起眼的矮个子、脸色灰暗,但目光特别明亮透彻、透着一种纯真的东西、让人直截了当地感受到他率真的天性。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目光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因为他是个以率真生活的人、用情义生活的人。正如冯骥才所言:“我欣赏他的是对世俗的无知,当然这也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他不识数、所以他无法做生意;他毫无功利之心又太感情用事,所以他的画多半都送人了;他嫉恶如仇,又不管场合且不知轻重,因此常放炮得罪人。”
那么,在韩美林的心目中,冯骥才又意味着什么?韩美林觉得到了自己这个历经世事的年纪,能用一辈子来交的朋友没几个了,以后也没有时间再有冯骥才这样的朋友。要言不烦的韩美林常常感慨“大冯的友谊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的确,每一次韩美林的重要时刻,冯骥才从未缺席。
杭州、北京、银川三座韩美林艺术馆开馆时,冯骥才都作为最真挚的朋友代表,发表精彩的开馆致辞;每一次韩美林大型展览和全球巡展时,冯骥才都亲赴现场为朋友送上祝福和加油助阵;每一年“1221韩美林日”的艺术讲坛上,冯骥才都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去解读、分析、揭示韩美林艺术世界的独特构成与非凡成就。总之,每一次冯骥才的出现,都无不流露出对韩美林艺术的深刻认知和无限的爱。
▲2005年10月19日,冯骥才在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仪式上致辞
2005年,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馆时,冯骥才用“一个人的敦煌”高度概括韩美林的艺术成果。他说:“我们都是美林的追星族,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新的,他从来不重复自己。这些作品都是从他生命中迸发出来的,他的灵感喷涌像一个原子反应堆,不停地裂变、不断地再生。美林的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他的创造力是令人惊叹的。”
▲2008年6月25日,冯骥才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仪式上致辞
2008年,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开馆时,冯骥才用“这个时代的艺术巨人”形象比喻韩美林的艺术地位。他说:“韩美林哪儿来的这样磅礴的创造力?是对大地的爱、是艺术的激情、是美的狂想······韩美林的艺术境界是博大宽广的,具有最现代的、同时也最具有远古和民间的文化精灵与审美精灵,韩美林在各门各类的艺术领域里纵横驰骋,并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15年12月21日,冯骥才在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仪式上致辞
2015年,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开馆时,冯骥才用“树高百尺,根在大地;江河万里,情寄源头”的馆记,刻画韩美林对贺兰山岩画的敬畏。他说:“昔时韩美林曾深受远古岩画的滋育,今日贺兰山则喜获艺术大师的回报。这些作品不仅使西北地区人们能够欣赏韩美林巨量原作、感受他丰富的创造力和阔大斑驳的艺术世界,亦可以与近在咫尺的贺兰山岩画的相互观照中,看到远古文明与当代艺术的生命联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2016年10月28日,冯骥才在“美林的世界在威尼斯·韩美林全球巡展”开幕式上致辞
2016年,在“韩美林世界巡展”来到意大利威尼斯时,冯骥才向西方人宣讲如何理解来自中国的韩美林艺术和韩美林精神。开幕式上,他讲得如诗曼妙:“我想文学是需要翻译的,但是绘画和音乐一样,是不需要翻译的。懂得艺术的威尼斯人一定会渐渐的认识韩美林,并理解他非常独特的艺术创造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力。今天韩美林做的,是和马可·波罗一样的事,他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的现代精神带到威尼斯。相信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韩美林,在威尼斯也会有很多知己。”
▲2017年12月21日,冯骥才在“韩美林八十大展”开幕式上致辞
201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韩美林八十大展”开幕式上,冯骥才呼吁要保护好国宝级艺术家韩美林。他说:“一个卓越的艺术家要把他放在艺术史上,看他能不能给艺术史增添新的东西、给历史增添新的艺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韩美林做到了。我们国家无论如何也要爱惜艺术的天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一个有非凡才华的人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格外珍惜。”
▲2019年1月5日,冯骥才在故宫“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开幕式上致辞
2018年,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开幕式上,冯骥才再次强调韩美林笔下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他坦言:“几千年来,我们每来到一个新年都要换一个生肖、每一个中国人生下来都带着一个特定的属相,谁也不例外,它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符号和图腾。生肖传统一直在我们生活中生生不息,被我们有滋有味地传承着,故宫博物馆选择这个主题是加强对这一传统的认知、热爱与弘扬,韩美林也创作了海量的生肖形象、为国人所喜爱。生肖艺术展览是个奇妙的构想,我相信,它不仅对中国人,对世界华人都会具有非常特殊的魅力,它是我们民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2013年1月3日,韩美林与冯骥才参加百花迎春文艺联欢会
每年“韩美林日”的艺术讲坛上,也总少不了冯骥才的身影。在他看来,韩美林的艺术是由三种基因编码合成的——远古、民间、现代,韩美林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是现代的人类性的艺术,又是地道的华夏民族的灵魂。“远古的艺术和民间的艺术,是韩美林艺术的源头。远古的艺术是逝去的源头,民间的文化是一直还活着的源头。”“这两种艺术都是原发性的、是从生命的本身原发的、是生命的渴求。为什么在韩美林的画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原发性的力量,因为韩美林的艺术中就有极强的对生命的渴望。”“在将中国民间的审美精神融入现代艺术时,韩美林笔下那些曾经光芒四射的民间文化符号顺理成章地进入当代;在我们审视美林艺术中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时,他又从中西文化的源头去寻找艺术的来由。”
▲2005年5月19日,韩美林参加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落成仪式
▲2012年9月9日,韩美林在冯骥才“四驾马车”展览开幕式上赠送书法作品
在冯骥才眼中,当今中国画坛上,能够让他每次见面都感到吃惊的唯有韩美林。“昨天刚被他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所震撼,今天他竟然把他的画室变成一片前所未见的视觉天地。”
当目睹韩美林创作33米的狂草长卷《春江花月夜》后,冯骥才为其黑白相辅、虚实相生的笔法墨迹折服,情不自禁地在画室里走来走去,来回品味其中韵味。他边看边叹:“美林你真是神啊,神到恣意酣畅、神到随性自由、神到下笔出神入化!”
当站在韩美林书写的大型《天书》前,看他长达30年间搜集的3万多例古文字,冯骥才感慨:“老天生了一个韩美林,韩美林生了一部天书”。他惊讶于韩美林不是将这些被遗忘的古文字重新书写出来,而是将他个人的性灵投入其中,透过漫长岁月的重峦叠峰,去聆听与叩问古人最初的所思所想,以及原发的想象和创造的自由……
▲韩美林画室里的思想交流
对冯骥才而言,“韩美林的艺术空间有多大?”一直是个谜。几十年来,虽然关注的目光紧随韩美林,但一路下来,冯骥才已经眼花缭乱,甚至找不到边际与方向。一会儿是粗砺沉重的青铜世界,一会儿是溢彩流光的陶瓷天地;一会儿是变幻万千的水墨,一会儿是牵人神经的线条;一会儿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山的城市雕塑,一会儿是轻盈得一口气就可吹起的方寸邮票……一切物象、一切样式、一切手段、一切材料,都能被韩美林随心所欲地使用乃至挥霍。
而在韩美林眼中,冯骥才是抢救民间文化的急先锋,是保护民族遗产的排头兵。“他这些年地毯式地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功在千秋,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老友间的相互学习
当脚踩同一片土地、深受同样的民间文化滋养时,韩美林感怀,是大冯的努力让我们的艺术创作能有更多的民间文化滋养,这是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韩美林常说“作为大冯的铁杆儿支持者,只要一有召唤,我必随时响应。”因为他愿毫无保留地和冯骥才一起去实现那“挚爱真善美,关切真善仁”的纯真理想。每每听到韩美林的这一表态,冯骥才都感慨万分:“这就是朋友之间的理解,这就是‘老铁’和知己。”
韩美林和冯骥才除了从事着各自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事业,还都有着情牵民族、心系中华的情怀。曾经同为全国政协常委的三十几年间,两人携手献计又献策。每年参加全国两会,他俩基本都是形影不离,看到矮个子的韩美林,一抬头准能找到大个子的冯骥才。
▲老友形影不离
他们曾联合提出“建议国家立法取缔活熊取胆”的议案,他们还曾联合发出“中西文化不能相互替代”的呼吁;他们共同前往云冈石窟深入考察和研究,他们还共同保护天津皇会这一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美林与冯骥才提交的“建议国家立法取缔活熊取胆”议案
▲2009年6月22日,冯骥才与韩美林共同前往云冈石窟深入考察和研究
▲共同保护天津皇会这一天津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韩美林所言:“大冯和我在人群里特别好认,一高一低,我们这对高低搭档能携手为民族、为历史做点事,很好。大冯口才好,我不像他那么会说,我们就像一对相声搭档,他负责总结原则、讲解艺术,我负责渲染气氛、描绘蓝图。”
除了事业上的互相促进,生活中的韩美林和冯骥才也是互相关照。
▲2011年3月13日,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为冯骥才庆生
2016年“1221韩美林日”举行特别的“五十·十五感恩夜”活动,祝贺冯骥才与夫人顾同昭金婚50周年、韩美林与夫人周建萍结婚15周年。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的孩子们为两对儿大家长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晚宴,旨在“致敬真爱”。
当冯骥才顾同昭夫妇隔着纱幕相对而坐,通过投影默默观看了对方50年来岁月沧桑的容颜变迁,冯骥才用深沉的声音说:“爱情是不可轻言的两个字,如果你没有一同经历生活里的患难或者挫折,那么你不能随便谈爱情。”
▲冯骥才顾同昭夫妇
▲韩美林周建萍夫妇
紧接着,在韩美林大家庭孩子们的簇拥下,韩美林周建萍夫妇被邀上台分享他们结婚十五年的感悟。韩美林夫人周建萍动情地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家庭,美林和我每天与馆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其乐无穷。千言万语,总而言之,与美林结婚十五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是共同成长,爱是相互成就,爱是彼此分享。”
▲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与冯骥才顾同昭夫妇
谈到“爱”字,冯骥才也忽然解开了自己心中的“韩美林之谜”,他体会到了韩美林的艺术原创力其实就是一种“大爱”。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这个本质与艺术的本质正好契合,艺术不是获取,也是给予,于是,爱便成了韩美林艺术激情勃发的原动力。
在冯骥才看来,韩美林的爱是广角的:“他以爱、以热情和慷慨对待朋友、对待熟人、对待一切人,以致看上去他有点挥金如土。这个爱多得过剩的汉子自然也常常吃到爱的苦果,可过后他却连疼痛的感觉都忘得一干二净,又张开双臂拥抱生活去了。然而正是这种傻里傻气的爱和情义上的自我陶醉,使他的笔端不断开出新花。当然爱是一定有回报的,因为爱,韩美林拥有天南地北的那么广泛地热爱他艺术的人。如今韩美林已经是当今中国画坛、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由国际航班带上云天、也被福娃带到世界各地,更多的是他创造的千千万万、美妙而迷人的艺术形象,五彩缤纷地传播於人间。这个符号的内涵是什么呢?我想是:自由的心灵,真率的爱,深厚的底蕴,无边而神奇的创造,而这一切全都溶化在美林独有的美之中了。”
冯骥才完美地阐释了韩美林和他的艺术,正如韩美林夫人周建萍所言:“知韩美林,冯骥才也。”
▲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与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