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工厂进车间,“80后”韩美林勃发生命本质里的艺术渴望
发布时间 2018-09-08
  


2018“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历时10天,于96号结束回到北京。此次出行,除了与各地老友温情重聚、为宜兴捐赠紫砂手稿外,韩美林还在江苏南通、山东博山两地,深入蓝印花布印染车间以及琉璃制作工厂,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创作养料,从百姓生活中获知艺术启迪,并对民间艺人们给予帮助和指导。

 

“金融男”变成了“染布匠”江苏南通

 

92-3日,“韩美林艺术大篷车”一行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及印染车间。

 

▲韩美林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在印染车间

 

2015年,韩美林曾在这里呆了整整三天,带来了大量图案设计手稿,将鱼、仙鹤、天书、岩画、数字等元素,大胆地运用于蓝印花布中。这批蓝印花布与韩美林艺术结合的作品,简洁明朗又不失古朴,为沉寂已久的蓝印花布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思考。

 


20158月,韩美林在南通设计蓝印花布花样

 

近几年来,这批带有当代艺术灵魂的蓝印花布,被制成围巾、壁画,多次展现在“韩美林全球巡展”的国际舞台上,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为其含蓄质朴的魅力所倾倒。

 

再次参观了蓝印花布博物馆之后,韩美林便在馆内一张大桌前坐定,开始了创作指导。工作人员送来了厚厚一沓白纸,韩美林打开自己的《天书》,拿出粗细不同的马克笔,向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副馆长吴灵姝讲解新的图案纹样。

 

▲以“天书”为基础设计画布图样

 

有用篆书和狂草书写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纹样,有阿拉伯数字1-1000任意组合的画面,有各种形态和字体写就的“寿”字,还有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小熊猫图案……

 

▲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基础设计图样


 

▲“寿”字的不同写法


 

短短一个半小时,韩美林竟然设计出了139种纹样!他说:“如果能把这些新花样,与蓝印花布的冰裂纹自然融合,设计制作成围巾、小书包,甚至是茶杯垫、鼠标垫等现代家居生活用品,一定会是很美的。”

 

▲韩美林向几位记者讲解印染刻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四十年来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艺术。他的女儿吴灵姝2013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在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南通家中,决定自己设计蓝印花布的纹样。而说起吴灵姝的丈夫、如今同为蓝印花布传承人的倪沈键,原来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浦发银行工作,看着岳父与妻子忙于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他最终也跃过了隔行如隔山的那道坎,辞掉银行的高薪工作,开始学习蓝衣花布的技艺。

 

▲韩美林为吴灵姝、倪沈键详说设计思路

 

近几年来,吴元新时常带着女儿、女婿甚至是小孙女来到北京韩美林家中拜访,求教蓝印花布发展的新思路。说起韩美林为蓝印花布做出的改变和贡献,吴元新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韩老师常常强调,蓝印花布在当代,‘用’当先。传统工艺要有生命力,必须将现代设计感融进去,符合现代老百姓审美需求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传统工艺要产生经济效益,需要很长的过程。韩老师除了给设计手稿,还常常为我们资助经费。这几年来设计的一批蓝印花布,被制成围巾、布袋,在市场的反响很好。韩老师的艺术大篷车多次来到南通,他对传统文化坚持的情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对我们全家几代人都是鼓励。”

 


▲韩美林干起刮桨的活游刃有余


 

▲印染车间,韩美林挑起竹竿染布

 

向工作人员介绍倪沈健时,韩美林笑呵呵地帮大家脑补画面:“自古有句歇后语,叫‘掉进染缸里——洗不清’。这个小伙子刚开始学染布时,还真掉进过染坊里的染缸,被拉出来时,成了半个‘阿凡达’,眼镜至今还留在染缸底。这一掉,金融男真的成为了染布匠。”

 

临走前,韩美林将这次设计的139种设计手稿全部留给了吴元新,他还告诉倪沈健:“中国有许许多多的金融从业者,但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人却少之又少。希望你能与岳父、妻子一起,将蓝印花布好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团队在南通

 



琉璃:淬火而生,遇水愈坚


山东淄博陶瓷、琉璃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淄博就是中国琉璃生产的中心,同时还是中国陶瓷生产的五大基地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山东工艺美术产业最繁荣的时期,一大批极富创新力的艺术家曾在这里进行设计、生产的创作和指导。韩美林就是其中之一:“我是41岁(1977年)时第一次来到博山,今年恰巧是大篷车下厂下乡的第41年,有时历史就是有着这样惊人的巧合。”

 

▲难忘41年前的创作岁月

 

刚一抵达淄博,韩美林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淄博美陶厂去看看。当时,韩美林在这里设计了牛、马、羊、猴、猫、狐狸等各类动物陶瓷雕塑,造型生动,制作精美,釉色自然天成,如今很多已成为绝世之美,不可再得,成为了艺术爱好者们争相收集的作品。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当韩美林再到美陶厂时,却只见风雨侵蚀、斑驳的院墙,荒草丛生,不见人影。韩美林还意外地看到,在有些窑炉的把手上,竟然还贴着封条······

 

▲如今的淄博美陶厂物是人非

 

▲看着桌上未完工的小陶人,韩美林感慨万千

 

一边是民间技艺的传承,一边是当代发展遭遇的困难,韩美林皱起眉头、连连叹气,思索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当年的大篷车,我们坐着公共汽车来,人丁兴旺,事业好不发达。可今年,我们有车了,来到了美陶厂,却不见人影。老师傅们都去世了,我很怀念他们。我们需要找一些有志者,凑一些诸葛亮,看看能怎么办。”

 

▲在关着的厂门前,韩美林连连叹气

 

6日上午,韩美林在淄博人立琉璃体验中心焦新、爱美琉璃传承人孙云浩的带领下,来到了琉璃制作的车间内。

 

2011年韩美林在国家博物馆的艺术大展开始,近年来,琉璃作品也成为了韩美林艺术展览的一个亮点。为了改变国人“只知玻璃,不识琉璃”的现状,也为了提升博山琉璃的制造技艺,这些年来,韩美林不间断地送来各式各样的设计手稿,并给予资金支持。韩美林清醒地认识到,琉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于是他便在“美林的世界在威尼斯”巡展期间,出资邀请博山琉璃工厂内技艺杰出的师傅们前往意大利,去素有琉璃岛之称的“Murano(穆拉诺岛)”学习,去梵蒂冈、罗马、佛罗伦萨、米兰等艺术之都参观。韩美林说:“不单单是技艺,开眼界长见识更重要。”

 

20173月,韩美林带领博山琉璃工厂师傅在意大利玻璃工厂学习交流

 

在琉璃工厂内,韩美林为几位琉璃师傅画稿、“布置作业”,图稿中有波浪纹的大瓶,有游弋于水中的小天鹅,还有两大块色斑交替的现代花瓶。在向韩美林详细询问过设计意图和想要达到的效果之后,琉璃师傅们毫不迟疑地各自开始制作。

 

▲韩美林设计“天鹅”造型

 

在高达1100℃以上的窑炉旁,师傅们手持长长的铁棍子,将其送进炉内转一转,发红的琉璃溶液就粘附在铁棍子的一端被带出来了。接着,师傅们便戴着厚手套,或是用铁质的“搓板”敲打,或是用报纸打磨琉璃制品表面,或是用剪刀去掉多余的部分,配合着多种工具打造琉璃的雏形。真是淬火而生,遇水愈坚。

 

▲将彩色玻璃溶液加于瓶身


 

▲高温回炉,反复修改锤炼



溶液要变成艺术品,造型还需要经过反复修改锤炼,韩美林站在师傅们身边,时时指点。“这里再细一点……”“这里再上来一些……”就在反复的一拉一拽之间,小天鹅、花瓶等精美的琉璃制品慢慢出现在众人面前。

 

 

▲韩美林为打磨高温瓶身的纸喷水降温


 

▲从手稿里“烧”出来的天鹅

 

看着新作品,韩美林点点头,颇为满意地赞许道:“今天算是给你们进行了一场考试,看看大家这几年是进步还是退步了。艺术家就该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现场纠正特别棒,线条差一点都不行。我想要感谢大家,也感谢41年来大篷车给我带来的进步、感受和启发。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最接地气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和创作,才是我创作的活水源头。”

 


▲为了博山琉璃的未来,携手努力

 

正如冯骥才所说:“韩美林抓到了两个最根本的东西,一个是远古,一个是民间。这些东西给韩美林直接的滋育,直接的影响。因为这两种艺术有共同点:第一个,它都有源头性,它都是人类文化的源头。远古的艺术是逝去的源头,民间的文化是一直还活着的源头。它们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源头,文化的、文明的源头,也包含审美的源头。第二个,这两种艺术都是原发性的,都是从生命的本身原发的,是生命的一种精神渴求。第三个,它是非理性的。第四个,它是情感化的。民间的东西全是情感化的。民间艺术几乎没有复合色,都是原色。他热情就是大红,他哀伤就是黑就是白,他鲜亮就是一块黄、一块翠绿、一块紫,这个在韩美林的画里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因为韩美林的生命本质里有极强的艺术渴望!”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团队在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