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手捧琉璃新作《天鹅》
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从前天抵达山东博山后,韩美林就一头扎进了工厂,与师傅们一同研究琉璃制作,反复试验。为了方便创作,韩美林不顾天气寒冷、条件简陋,直接住在了琉璃工厂。
琉璃工厂的厂长名叫徐月柱。早在三十多年前,刚刚入行从事琉璃制作的他,还是博山美术陶瓷厂的一名学徒,当时就曾经在来厂里指导的韩美林身边学习工作过。如今,已经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他,对于三十多年后与韩美林的再次合作,感到兴奋不已。
韩美林在构思本上设计“天鹅”造型
一大早,年过半百的徐月柱就忙前忙后,指挥厂里的工人清扫地面,搭桌子,铺台布,各色彩笔、马克笔、本子,各项工具错落有序地放置妥当,为韩美林搭好了创作的“台子”。工人们又不知从哪儿寻了一条亮黄色的围裙,给韩美林系在腰上。韩美林乐得直说:“我今天穿的还挺亮!”
这次,韩美林要在徐月柱的工厂里,设计图样,并现场指点琉璃厂的师傅们进行琉璃制作。
戴起围裙,干起活来
韩美林拿出了他的构思本。一打开,构思本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设计好的各式琉璃图样。他告诉徐师傅:“我为你们设计了好多样式呢。”
轰隆隆的厂房里,工人们在炉子前三进三出,热火朝天,顾不得擦汗。韩美林则在构思本上,速写创作。不到几分钟,一只只造型鲜活的天鹅设计图便呼之欲出。
工厂的一位女师傅向“艺术大篷车”的工作人员娓娓道来:“根据韩老师设计的图纸,徐师傅就会想象,怎么来完成这个设计。先做出试验品来,韩老师再稍加点拨,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试验,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
在火炉中的琉璃溶液
琉璃的独特之处在于,工人必须掌握精湛技术方能操作。在制作过程中,需经反复实验,作品的色彩无一雷同,制作难度极高。从构思、设计 、雕塑、烧制、细修、打磨直到整个作品的完成,精确到每个细微之处,需要经过几十道精致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
炉内是已经融化好了的琉璃溶液(由石英砂、碱粉、化工原料配制而成),徐月柱的得意门生公孙福生(大家都叫他公师傅)手持长长的铁棍子,将其送进炉内转一转,发红的琉璃溶液就粘附在铁棍子的一端被带出来了,溶液被带出炉子后,发红的琉璃便是“天鹅”的身子雏形。
用多种方式打造的 “天鹅”雏形
接下来,公师傅便戴着厚手套接触到1400℃左右的琉璃制品,或是用铁质的“搓板”敲打,或是用报纸打磨琉璃制品表面,或是用剪刀去掉多余的部分,配合着多种工具打造“天鹅”的雏形。当未成型的琉璃“天鹅”送入炉子加温时,韩美林开玩笑地说:“看,我们像不像在做‘烤鸭’?”
“看,我们想不想在做‘烤鸭’?”
“丑小鸭”要变成“天鹅”,造型还需经过反复修改锤炼。精巧处比如“天鹅”的脖子,需要手持镊子或是钳子雕琢拉伸。韩美林始终站在公师傅的身边,时时指点。“这里再细一些……”“这里再弯一点……”为了说明天鹅和鸭子在造型上的不同,韩美林手拿图纸,一边画一边向公师傅解释。就在这反复的一拉一拽之间,“丑小鸭”慢慢变成了“天鹅”的造型。
“天鹅”的头部造型,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喷枪”中内含液化气,对准喷射在造型完成的琉璃“天鹅”上。公师傅说,这是为了使琉璃受热均匀,不会炸裂。
经由韩美林设计的“天鹅”在第一次“试水”制作时效果不佳,韩美林不甚满意:“要慢慢来,哪能一次就好。”
第一次尝试并不满意,韩美林在地上绘图解释“鸭子”与“天鹅”造型的区别
接下来的两天,韩美林与琉璃厂的师傅反复练习、试验,直到做出满意的造型为止。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凝固冷却,今天上午,两只造型优美的“天鹅”终于从“退温炉”中“娉婷出世”。果然,经过韩美林现场指导后的“天鹅”造型,更加优美,袅袅清然,亭亭玉立。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制成功
徐月柱高兴地说道:“韩老师没来之前,造型拿不准,颜色搭配也不是那么漂亮。经过韩老师的指指导,颜色简单也漂亮了,艺术味也浓了。”
“丑小鸭”变成“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