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2007年,韩美林与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探讨《天书》
2008年1月1日,韩美林的《天书》终于问世,分为简装本和精装本。虽然这仅仅是上半册而已,但已收录了1万多个古文字。
简装版《天书》
精装版《天书》
《天书》出版前,韩美林经常带着自己的《天书》作品,向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请教。季老当时虽在病榻上,但对韩美林书写的《天书》充满了兴趣,他不厌其烦的问这问那,表达出对民族文化的浓浓情怀。他翻阅着韩美林书写的《天书》,深感震撼,不时惊叹,于是他提笔为韩美林的《天书》题写了书名。
学术泰斗季羡林亲笔题写《天书》书名
“天书”一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被解释为“难认的文字和难懂的文章”,是一种略含贬义的指称;但当学术泰斗季羡林用带着佛意的经体,为韩美林那厚厚一叠泣血之作,亲自题写书名的时候,“天书”回溯到它的本意,一如《天书》中诡谲字符透出的膜拜色彩。
韩美林《天书》作品
“天书”,不仅是书法意义上的“书”,也是视觉意义上的“画”,这些变化万千的字形,是祖先留下的遗产,是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文明碎片,也是韩美林艺术创作的一大灵感源泉。
韩美林自述:
我之所以写“天书”,是为了给美术界参考,看看几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结构,从中得到无限启迪。
韩美林创作《天书》
说起韩美林的《天书》,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有感而发,作出如下评价: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黄苗子为《天书》题写诗句:
“仓颉造字鬼夜哭,
美林天书神灵服。
不似之似美之美,
人间能得几回读。”
国学大师 冯其庸
我感到韩美林是一座时时在喷发的活火山,在他并不高大的个体里,却不知蕴藏了多少能量。拿这部《天书》来说,全书不知有多少字我没有统计,但只让我感到如面对着汹涌的大海,我是站在海边,望不到对岸。或许韩美林是一个特殊材料,常人是无法与他比拟的。
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有谁知道,在韩美林完成这件《天书》之前,对古文字的搜集长达30年。从大量的古陶上、铜器里、碑文与考古报告中,被韩美林搜罗到的古文字竟达3万之多,然而韩美林不是将这些被遗忘的古文字重新书写出来,而是将他个人的性灵投入其中,透过漫长岁月的重峦叠峰,去聆听与叩问古人最初的所思所想,以及原发的想象和创造的自由……
《天书》是一部文字学的大书,又是一部特立独行、无限美妙的书法巨作。这是韩美林倾尽一生心血的终极成果,它的意义究竟多大?老天生了一个韩美林,韩美林生了这部《天书》。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李学勤
我们需要艺术的眼光和思维,韩美林已经指示我们,古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有性格、有气质、有神韵、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他以一支妙笔,写下了这部不仅有字而且有情的“天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
韩美林《天书》中的文字没有能够为常人所解读的具体的内容和意义,可是,某些内容和意义却潜藏在韩美林的心中和思想之中。它能够为人们解读的,不是那些看来好像是文字的符号,也不是这些符号如象形文字那样表达出来的具体的字的意义,而是艺术的形式,所以,这种解读是超于文本的艺术的赏读。
著名艺术评论家 贾方舟
在韩美林的《天书》中,文字、书法、绘画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对古文字的收集、整理和探索,也是从书写开始,但他没有止于平面的书写,更没有止于文字的书法层面,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对“字形”、“字象”的体悟和研究中,并从中发掘出中国古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因素和视觉力量,这就是《天书》的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吕品田
这部集腋成裘的宏篇巨制,构思新巧、内容丰富、形式别致,显示了韩美林艺术实践的深厚积累,堪称其艺术才能的极致发挥和精彩总结。
图注:韩美林为了写《天书》,大拇指和食指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手指关节发炎至裹满纱布,仍埋头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