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韩美林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徐落幕。历时45天的展览,吸引了近50万观众前来参观,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刘延东、孙家正等同志也分别专程前来观展,各大部委及八家主办单位前来参观展览的领导干部更是不计其数。穿插在展览期间举行的论坛、讲座以及展厅现场的签名活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参观热潮,社会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得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韩美林热”不断升温。
综观此次展览,既是韩美林从艺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集中展示了韩美林在书画、雕塑、设计、陶瓷、紫砂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参展作品数量就有3000件之多;同时也是国家博物馆自新馆开馆以来的首个个人展览,国家博物馆新馆建设完成之后,展示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巨大规模的空间内恰当地呈现出作品,对于国家博物馆的展陈水平,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展览的成功与否,在于展览的组织策划与布置,能否达到作品与空间的情景交融,交相呼应。从这个角度来看“韩美林艺术大展”,不得不叹服于韩美林对于这样一个大体量空间的整体把握和运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恢宏气势与空间的高大宏伟相互呼应,其作品中的小巧精致又恰恰能够与展览结构中的变化灵动相得益彰。
新作:国画《五牛图》
新作:国画《长马卷》、草书《李清照 · 满庭芳》
他专门为展览创作的巨幅绘画作品《五牛图》和《长马卷》,其长度分别达到了18.8米和22米,画面喷薄欲出,极富动感与张力,通过设计增加的展墙巧妙地将展厅中原有的立柱包裹其中,消除了立柱造成的空间分割的孤离感,同时利用此展墙别具匠心地将观众的观看距离控制在2米之内,将观众“逼”在画前。试想一下,在两米内的距离观赏如此巨幅的作品,作品带来的近距离压迫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顿时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两幅作品可以说整个书画展厅的亮点,而书画厅的这种展墙分割的设计,则为突出这两幅作品的气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的一面展墙,正是韩老师在布展过程中到现场后,根据整个展厅的感觉才决定添加上去的。如果缺少了这面墙,不但前文所说的视觉效果全无,站在国家博物馆近30米宽展厅距离欣赏这件作品,固然可以看见这件作品的全貌,但就如同在画册中欣赏作品一样,失去的将是宏大气势的冲击和连贯激荡的韵律。所以说,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往往对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韩老师对展览现场空间分割的这次调整,也恰恰成为了整个展厅的神来之笔。
新作:佛教主题作品《永恒》
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高度和面积在国内绝无仅有,此次“韩美林艺术大展”的主展场,占据了国家博物馆4个展厅,总面积达4千余平米,如果再算上其它作品的陈列,其面积接近6千平米,展厅的高度也都在5.4米左右。在如此巨大的空间中,空间的分割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和展品类别、形式相适应,又要和整体空间相协调,照顾到展厅中的立柱、门窗和拐角,使其形成合适的展陈形式。此次展览空间分割的亮点就通过搭建一个长近70米的长廊将其中东西两个展厅贯通,在长廊的两侧墙上,陈列大量韩老师艺术创作的手稿,小尺幅创作手稿和位于长廊正中的巨幅天书作品形成了数量关系与面积关系的强烈对比,既突出了天书的玄妙和气魄,又展示了手稿创作的辛劳和高产。韩美林的艺术是喷涌而出的,这喷涌而出的艺术作品,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惊人的数量。艺术长廊的设置,恰好为突出韩美林的艺术特点从展陈方式上做了最为精妙的注解。韩美林在展览现场,坚持天书作品的通天贯地,坚持把手稿以小幅密集的方式展出,则是他艺术感觉的又一次喷涌,这样的例子在展览现场还有许多许多……
新作《紫砂壶》
如今,展览已经顺利结束。回想起布展过程中和韩老师共同在展厅内加班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的那些日子,我也曾经手提着折叠椅,随着韩老师在展厅里巡看,确定每一件展品的摆放,一有机会,我就会放下折叠椅,提醒他坐下休息一会;我也曾很严肃地摆出展览协调人的架子要求韩老师必须休息,直到亲自把他送上回家的车;他也曾玩笑着对我说,老田,我们早就认识了!我们1924年就认识了;他也曾坚定地拒绝我提出的推一个轮椅给他坐的建议,他说,我还没老得走不动呢!我一方面为韩老师的健康担心,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为韩美林不断涌出的奇思妙想所折服,我忽然明白,整个展览于他而言,不也是一件正在创作中的作品吗?
如今,“韩美林艺术大展”已经结束。可以说,通过这次展览,我不仅全面的看到了韩老师的艺术作品,额外的收获是,我还感受到了他对空间感觉的敏感捕捉和控制能力,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他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我总觉得自己该写一点什么。我也曾搜肠刮肚努力想使这篇文章变得理性一些,多谈一些韩老师在展览过程中给我的启发和这种启发的普遍意义,因此,我为这篇文章起了那样一个题目。然而,直到坐到电脑前,我发现在我的每一段理性思考前,跳出来的竟然都还是当时和韩老师一起工作时的情景,韩老师的人和他的艺术,魅力真的就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