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坛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0届文化讲坛实录
致辞篇
司仪尹欣(解放日报记者):
彰显文化追求,激扬文化力量!各位来宾,下午好,欢迎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0届文化讲坛。
今天上午,韩美林艺术大展隆重开幕。韩老师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也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顾问。他在文化讲坛上的激情演讲,以及授权《解放周末》独家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韩美林艺术大展呈现了他用艺术向世界表达中国的文化理念,让我们在感受艺术魅力和力量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意义。所以,当文化讲坛迎来它第50届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来到首都北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邀请多位文化名人和知名学者,共论“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首先让我们欢迎本届文化讲坛的主持人——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老师! (全场鼓掌)
主持人敬一丹:我们大家到这里都是带着美好的感觉来的,上午在大厅里欣赏了大师的作品,下午来到文化讲坛则是带着想法、带着声音而来。文化讲坛就是记录、传播大家想法和观点的地方。那么今天谁将在这里和我们进行交流呢?现在就有请今天的嘉宾上台。掌声欢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先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先生、著名作家陈祖芬女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先生。
今天的文化讲坛,刚才的视频已经介绍了,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的第50届,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届,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先有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致辞。 (全场鼓掌)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借助于国家博物馆这个大平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0届文化讲坛聚焦时下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2005年12月,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第一次在文化讲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其中说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也要有魅力。他的美妙而灿烂的艺术作品,就是源于他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深沉的爱!
我们理解,所谓文化的魅力,就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强大实力。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源于她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量。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在于她能够承受生命之重的坚韧。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是最强盛的生命影像。为此,中华民族能够一再地跨越巨大的艰难险阻而未跌倒消亡,一次次经历崩溃边缘而顽强地站住和站起。
今天,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识,源于对文化、尤其是自身文化的认知。我们认识到,任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实并不完全在于它曾经的存在和作用,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直面未来的方法和可能。为此,以激扬文化力量为使命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在过往的岁月里,一贯地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深入思考。我们先后举办了主题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四大名著的中华文脉”、“同根•同文•同心”、“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等一届届文化讲坛,还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专题演讲了“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华民族被世界期待的形象和作用,迫切需要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怎样既保持自身特色又能为他人兼容并蓄,并能顺应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传承和转换,同样需要智慧而明确的回答。文化讲坛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提供必要的探讨,求索可能的答案。
在此,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支持!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期待你们的演讲精彩、成功! (全场鼓掌)
敬一丹:距离上次韩美林艺术大展,不觉已过十年时间。十年可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少年,十年可以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平静如水,十年也可以让我们在回首时感觉很惭愧,而韩美林先生的十年又给了我们什么?从今天上午在展厅里呈现的作品中,我们好像读出了什么。对于这十年,韩先生想与我们交流什么?有请韩美林先生致辞! (全场鼓掌)
韩美林:谢谢大家!谢谢大家陪伴我一天,我非常感动!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今天的一切成绩都来源于我们几千年历经苦难的祖国,是她深厚积淀的文化给我影响,令我激动,赋予我创作的灵感。
这些年艺术创作的经历使我感觉到,我们这个民族一定要保持自尊心,尤其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在艺术上是绝对不能搞全球化的,我们不能让全球化吞噬了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推广我们的文化,而不是让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被“化掉”。如今有一些人留洋回来以后,凭借有限的所学,就想搞替代我们民族文化的东西,这是我们不能容许的。我们知道,徐悲鸿也好,林风眠也好,还有许多艺术界的老前辈,他们从国外留学回来以后,都致力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从来没有企图拿外来的东西替代中国文化。
我不止一次说过,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唯独艺术不能全球化,因为艺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性,强调民族性,如果把这些否定了,艺术将会走向末日。我今天再次举办这样的展览,正是要回应一些声音。我从5岁开始学写毛笔字,6岁就开始学篆字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古文观止》,我艺术的根就扎在这里头。
我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什么事情都不能过了那道“杠”。我们做人不能过杠,品德不能过杠,搞艺术更不能过杠。过了杠,你就不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比如,有人曾经因为外国人说龙的形象很恐怖,就不允许在艺术作品中出现龙,但龙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图腾。有人主张让孩子从小学英语、考英语,其实有很多学科、很多专业人才并不需要英语,许多有科学天分的孩子、艺术苗子却因为英语不好被淘汰了,这很可惜。
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中华文化贯穿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沉甸甸的,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中国,没有古印度,没有古希腊,没有这些文明古国带来的古老文化,没有我们传承至今的汉字,这个世界还有趣吗,还有活力吗?
人类有了文化以后,才知道要爱护这个世界,才知道要爱护跟我们人类做朋友的动物,要爱护植物、矿藏、山水、空气。说实在的,现在一些人毫无节制、毫不吝惜地挥霍资源,他们考虑过我们的子孙后代吗?人类在上个世纪砍伐的森林,相当于从古到19世纪砍伐森林总量的81倍。我们真该想一想,我们还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我们还有文化吗?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敬一丹:本来我们都以为韩美林先生会讲他这十年是如何呈现作品的,但是他一点都没讲他自己的作品。这太像他了。他经常在讲话的时候让我们感到意外,当然也让我们惊喜。我们看艺术家的书法是怎么写的,画是怎么画的,雕塑设计是怎么做的,光看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艺术家是怎么想的,这很重要,这会让我们更加理解艺术家。
我想此刻,我们都能回想起第一次接触到韩美林老师的作品是哪一幅作品,是在什么时候。我看到韩美林老师的第一幅画是《患难小友》,是在很多年前,在“文革”刚结束时,那幅画看得我流下了泪。从此,我只要看到韩美林老师的作品,就觉得我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看的。
我特别希望文化讲坛的声音能够广为传播,不论是在现实天地,还是在网络世界,都能够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全场鼓掌)
生命的感染力
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
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它往往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
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要祝贺韩美林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举办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展览。
我的腿坏了,是一瘸一拐从上海过来的,而且坏的地方和美林是一样的,在左膝盖。我想,我是用这种方式来“朝圣”,来观看他的展览。(全场笑)人是平等的,但艺术是分等级、分层次的,在艺术世界里,只要韩美林有召唤,不管腿好不好,身体好不好,我都会过去。我这个人是怕热闹的,只要是热闹场合,我一般都会躲开,但美林对我来说是例外。
对于韩美林的艺术,我想说一些我的感受。我想,所有进入韩美林艺术展览大厅的人,不管是在北京、杭州的韩美林艺术馆,还是这次的展览,心中都会想到一个现在很少用在当代艺术家身上的词汇,叫“伟大”。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让我们魂魄俱夺,这种恢弘的气势让你怀疑它产生在当代,也让你怀疑它产生于一个人,当然他有他的合作团队,但主导的灵魂人物还是他一个人。这是一种罕见的伟大。
我一直认为,艺术并不是在哪个部门的指挥下繁荣起来的。前不久,大家可能看到过我的一篇文章,很多地方都转载了。我在台湾演讲,内容是《富春山居图》,我把它和宋代的宫廷画做对比,宋代时期的朝廷很重视宫廷画院,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画家和画,但是怎么能够和看起来“非常糟糕”的元代的黄公望相比?他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经济支撑,没有任何传媒关照,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他做出了一个大格局,直到今天还会造成海峡两岸的轰动。
艺术的伟大和我们想象当中的外向的伟大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韩美林所创造的伟大,我们不要做一般意义上的笼而统之的划分。我觉得他是汉唐雄风在当代的展现。
我们现在在拍卖古董书画的时候,往往是不分优劣的,一些清代或者明代的画作其实在艺术水准上并不佳,但由于拍卖师和所谓鉴定专家的夸张语言,我们就把坐标颠倒了。譬如,我看到有些栏目里面把乾隆皇帝的字说成是中国最好的字之一,这就是胡言乱语了。
真正让我们感到激动的是汉唐的艺术,如果说得早一点的话其实和商朝有关,商朝所留下的鼎、玉器和甲骨文的魅力,给中国艺术奠定了最初的审美信号。在这之后尽管是连年战乱,但是这种信号一直都没有断,到汉朝就形成了一种雄风。这种雄风是由各种原因形成的,这里面极其重要的成果就是气魄宏伟,充满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这样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看到都会震撼,不管是懂不懂艺术的人看到后都会眼睛一亮,这是一种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它往往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我们并不否定很多世俗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把世俗的东西等同于伟大,更不要用世俗的作品来否定伟大,如果那样的话,这就是个可悲的时代。
我之所以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感到有一点悲凉,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空洞的、无价值的、外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话语当中,把低俗的东西和伟大的东西完全混为一谈,或者大多数是躲避回答,这样一来,一个那么伟大的民族,那么广阔的文化生命力就会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幸好我们拥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幸好我们拥有韩美林,让我们汉唐的雄风能够延续下去。
民族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和世界接轨,它们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我记得在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幕的那天,冯骥才先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这是一个人的敦煌。 ”我今天要和一句:“一个人的敦煌,千年后的汉唐。 ”(全场鼓掌)
在讲到汉唐的时候,我们不要把汉唐文化看成是想象中非常狭隘的、带有书生气的文化。韩美林从尼泊尔、印度回来才几天,就开始雕塑吉祥象,就是我们这次在展览大厅看到的那两个巨大的雕塑作品。这个作品中有中国元素,也有以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一带为中心的佛教审美元素。
大家有没有发现,韩美林所雕刻的美女,我们确实可以在印度的洞窟当中看到,但是这些洞窟人体的准确、柔美、坦荡,却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希腊的雕塑家到了印度一带,就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出现了一种叫做犍陀罗的艺术,这种艺术把希腊对于人体的准确雕塑和东方的佛教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传到中国后,中国的佛教艺术就有了很好的雕像。在犍陀罗艺术出现以前,印度是没有这样的雕像的,它们往往是以塔、荷花等吉祥物作为佛教的象征。对此我专门去考察过。从这个意义上,韩美林身上吸收的不是纯粹的、我们想象中的一种狭隘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和世界接轨,它们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讲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个历史的关节点,那就是在公元5世纪,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看到韩美林的吉祥象时,就想到了这件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当时在地球上有两个帝国非常重要,那就是西半球的罗马帝国和东半球的中华帝国。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了长达1200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也就是说,我们在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时候,西方一直处在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那个时代的辉煌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于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我们也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时代,叫北魏。北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时代,它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北魏有一位年轻的帝王叫孝文帝,他一方面非常尊重中华文明,但另一方面,在他这位鲜卑族统治者看来,我们以诸子百家为基础的文化有两个毛病:一是太书生气,没有马背上的雄风。马背上的雄风在以前是没有的,这必须由少数民族,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胡气”带入。那种旷野感,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感,是我们中原的诸子百家所不具备的;第二,我们的诸子百家文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了解世界上还有其他文明,不知道要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融合。这一点,孝文帝做到了。他自己是马背上的人,当然知道天苍苍野茫茫的魅力,同时他觉得既然做了汉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印度文化的学生、希腊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波斯、巴比伦文化的学生?
所以,我们如果去看公元5世纪的云冈石窟,就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希腊廊柱,有希腊雕塑家的高鼻梁雕塑,有波斯的石刻,还有巴比伦的石刻。孝文帝克服了诸子百家的狭隘性,克服的方法,就是艺术。这个时候就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国不会像罗马一样走入中世纪了,中国马上就要伟大了。果然,在一百多年后,隋唐帝国建立起来了。
云冈石窟最后一块碑是我写的:“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也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迈向大唐。在我看来,正是这最关键的用艺术的方式克服诸子百家的弊病,让中国文化完成了转型,从而进入了了不起的时代。
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不要有排他性,应该给它生命力
在韩美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文化优秀的东西,特别是东方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胡气”。他画的彩色的马完全是唐代风格到现代感的一种速度感、动态感的体现,极静,如佛教般静;极动,如鲜卑族将士身上的那种动。所以,我所说的千年后的汉唐,是一个辽阔的汉唐,并不是我们现在有一些文化学者思考中的仅仅是古代的一些古书。我们的伟大是吸取了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东西,吸取了少数民族很多好的东西,吸取了静感和动感。静感我们还不够,还要向喜马拉雅山脉彼岸的佛教文化吸取,动静组合成一种真正的伟大。
我们看韩美林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历史判断,历史判断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在讲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寻找最好的传统,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不要有排他性,在寻找传统的时候应该给它生命力,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我刚才的讲法叫寻找它的伟大。否则琐碎的小文物在电视里讲了好半天,一首写得半通不通的古诗,只要是文言文你就觉得了不得,就完全搞错了。
去年我的朋友魏明伦先生叫我参加他的研讨会的时候,我说在魏明伦身上我看到了从关汉卿开始的元杂剧的风范。大家不要小看元杂剧,它在文学水准上远远超过昆剧。 《西厢记》《赵氏孤儿》里都有一种粗犷的生命感,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了不起的生命力。韩美林是把这种生命力用极大的速度感、色彩感、造型感、装饰感组合在一起,让当代人觉得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这份伟大一定是动感的。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在进入韩美林的展览馆的时候,会有一种狂欢的感觉,一种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狂欢是了不得的,而这又是他个人所造成的,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真正的大作品一定是以个人的方式完成的,这是生命哲学给我们的启发,一个完整的生命才能完成自己边界性的站立。不要小看一个生命,他就能完成大作品。我们很难想象有一个集体创作能够创作出大作品,虽然暂时可能,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因为它缺少生命的诱惑,而生命的诱惑往往是单个完成的,这是艺术和其他领域的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能不又一次感谢美林,你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其实也是历史的奇迹——用你的生命把古代的东西表现得那么壮观,那么让我们激动。
我们往往是用一些概念和说教,而没有用极富感性的文化感动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感动我们的后代。
最后要讲几句话,为什么中国文化总是让老外产生隔膜。现在很多外交隔膜其实是文化隔膜。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的,但现在世界上对德国的误会反而很少。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要么是受害者,要么是站在正义一方,但是世界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误会,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德意志民族有歌德,有贝多芬、巴赫,有黑格尔、康德等等这些在文化艺术领域让人们感动的大师,他们的艺术作品让人和人的心感动,所以大家觉得德国出现了希特勒只是德意志文化中的杂质。但是我们往往是一些概念,一些说教,而没有用极富感性的文化感动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感动我们的后代,所以我们说得再重要,用的形容词再多也没用。
韩美林给了我们启发,他的作品以及类似于他的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呈现的话,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就会大大不同。不会像有些美国教师跟我讲的,他们为了了解中国文化,看了几部翻译成英文的古装宫廷剧,一看,把他们吓坏了,里面的中国人全在搞阴谋,而且还会功夫,越想越恐怖。 (全场笑)如果他们看到美林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善良,充满生命力。而生命力的每一部分,都是让人们感到惊喜的。
我们不要责怪谁,只能责怪我们的艺术创造还不到位,只能责怪既能让我们汉唐的先辈点头,也能让下一代和外国人感到欣喜的作品还太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很多欧洲人衣衫褴褛,家里的房子都还没有修复,就到音乐厅听音乐会去了,他们听的是贝多芬的音乐,他们没想到贝多芬其实和希特勒是来自同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艺术让他们恢复了心理的健康,艺术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我非常希望中华民族的艺术能够像韩美林先生一样以更多感性的形式、感性的力量,让大家真正感到震撼,这样的话,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全场鼓掌)
12月26日,国家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举办的个人艺术展——韩美林艺术大展在国博拉开帷幕。
此次韩美林艺术大展,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文联、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在展览陈列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共有书画、雕塑、陶瓷、设计四个门类3000余件韩美林新作亮相。
这是韩美林第六次个人艺术大展,大展将延续至2012年2月8日。展出期间还将举行《传承与超越——我的艺术观》韩美林高校艺术讲座,《天、地、人、艺》韩美林讲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各国外交使节观摩韩美林艺术大展活动,《大变革时代与韩美林的艺术》专家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第50届文化讲坛实录(演讲篇)
拒绝曲解
著名剧作家 魏明伦
美林是我的老朋友,韩美林艺术大展等各种大的活动一共五次,我都不辞千山万水从成都飞到北京或者是飞到杭州去参加。这五次当中有三次我都讲话了,这次我又讲,总之,说不完的韩美林。
韩美林的“天书”出来,他的夫人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写幅对联,我马上就写了,就是“天工作美,书画成林”。大家注意到,上联头一个是“天”,下面是“书”,这就是天书;上面是“美”,下面是“林”,正好就是头尾相对应。 (全场鼓掌)
17年前,也就是1994年,美林在深圳完成他的巨作《金牛》,他打了个电话给我让我取名,我就取了 《盖世金牛》。 (全场大笑)美林又让我给他写几句话,于是我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写了《盖世金牛赋》,里面不仅描绘了美林塑造的巨牛,而且我把他比作牛。里面有这么几句话:“纵观天下耕牛,与人为善。奉献甚巨,而需求甚微。吾友韩美林一生勤奋如牛,历经浩劫打入牛棚,然而始终不改牛脾气,年当鼎盛,志在牛斗,以其受伤之手,苦塑造福之作。古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今看美林塑牛,绕指柔成百炼钢矣。 ”
我本来是写戏的,后来又写杂文,从韩美林推动我写骈体碑文后就一发不可收,到现在已经写了50多篇。本来碑文已被官员题词所取代,但碑文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一直到《陋室铭》,凡是流传的碑文都经过历史的检验,里面有相当多的传世巨作,但是这种文体断裂了。据我所知,在1994年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文体来写,或者写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恰好美林推动这件事,韩美林的“巨牛”引出了我的《盖世金牛赋》,我兼而成了当代的“辞赋家”,而且从此以后这个文体就逐渐在愈合。现在中国的辞赋界已经兴起,美林是做得比较早的,所以这件事情恰好跟今天的主题有关,就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我由他的“牛”引出来的碑文也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借这个机会说一说,现在的碑文是比较发达,但是有些误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骈文的现代意义仅是歌功颂德。以前,辞赋不是专用于歌功颂德的,但现在已经进入这个误区了。过去的辞赋从汉赋到六朝骈文,绝大多数不是单纯的歌功颂德之作,尽管有,但多数不是。从《岳阳楼记》到《阿房宫赋》,从《醉翁亭记》一直到《陋室铭》,它们歌了什么功,颂了什么德了?不是,恰好是里面有很多哲学的思辨,而且有很多是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比如《阿房宫赋》就是对历史的反思。我们不要进入误区,因为辞赋当中,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数是讽,是讽赋而不是颂赋。
美林在他的讲话中谈到了龙,龙一度被人误解,被人歪曲。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标志或者是一个代名词,可是有时候被当代人甚至外国人曲解了,甚至于丑化了,所以美林为之感到非常愤怒。
要说今天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的汉字。中文是我们典型的民族文化,可是现在是日本人提出救救汉语,救救中文,而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我们的汉字遭到了践踏,遭到了歪曲,我们今天不但要救,还要保卫汉字。有个词竟然被我们误解和流通下去,那就是“八卦”。请问“八卦”是什么? “八卦”是我们的《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可是“八卦”到今天却成了造谣、撒谎、欺骗的代名词。各种媒体,包括在口语中,在文字中,把“八卦”当成了造谣、撒谎和欺骗的符号,这行吗?韩国人是把我们的“八卦”当成了他们的国旗,可是我们却把“八卦”当成了糟蹋的东西,并且被社会认同了。这对我们民族文化公平吗?这能不叫中国人民愤怒吗?据说这是从香港流传过来的,打的是“八卦”的旗帜。“八卦”这个词已经被人侮辱得不像话了,我们愧对祖先。我今天借文化讲坛,呼吁大家不要再侮辱我们的八卦了! (全场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