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清华新闻网1月2日电 (学生通讯员 柴方圆)2011年12月29日下午,大礼堂外雪花飞舞,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迎来本学期压轴的演讲,也是重量级嘉宾——他13岁当兵,15岁当小学美术老师,19岁那年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的前身;他设计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航标,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最近,他又将自己的第6次个人艺术大展开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他就是著名艺术大师、清华大学教授、75岁的韩美林先生。他以“传承与超越——我的艺术观”为题,在大礼堂为清华师生讲述了他对艺术创作与艺术人才培育的独到见解。讲座前,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会见了韩美林教授。
图为韩美林做客新人文讲座。记者 崔凯 摄
韩美林首先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如果致力于艺术事业,就应该有当栋梁的信心与决心。艺术教育也应该把培养栋梁当做一个重要目标。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学问。“做学问”3个字贯穿了韩美林教授的整个讲座。他认为,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学校、教师、甚至教育体制本身都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的。所以学生就要充分地进行学习,拒绝浮躁。他提到了当下整个艺术界一种浮躁的现状,认为艺术创造不能浮躁,金钱至上的观念是错误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只有考虑可持续的发展,艺术家才能有长久而持续的创作源泉。
接下来,韩美林教授对当下流行的所谓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经济等领域可以实现国际化、全球化甚至一体化,唯独艺术不可以这样,这是起码的常识。现在许多对“艺术全球化”或者是让艺术“走向世界”的炒作对于艺术本身而言都有失偏颇。林风眠、刘海粟等大师回国之后都致力于发展中国艺术。韩美林教授认为,中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历史文化瑰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赋予这些深厚积淀以现代的色彩。
韩美林讲,他认为自己就是老百姓的画家,时时告诫自己不能自满,他说这得益于求学期间,老师经常带着同学一起下乡采风,跟老乡一起哭一起笑进而培养出的一种创作状态。即便是年事已高,他现在每年也会带着自己的学生下厂、下乡“接地气”,其目的在于:为了艺术,向生活求教。他提到了下乡采风途中,在陕西横县看到的一场社戏,简陋的舞台一层土一层高粱杆,演员深一脚浅一脚地演出《霸王别姬》。那些老乡的生活表面看上去很艰苦,但是对艺术的感情非常丰沛。
韩美林指出,现代的很多艺术创作没有生活,不“接地气”,所以也表达不出真情实感。艺术家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世界。他特地提到了自己的一件作品《天书》,这件作品是从甲骨文、古陶文字以及收集了几万个难以考辨其音、义的文字。《天书》是他从视觉和造型的角度对中国古文字所做出的独特阐释,既是文字,是书法,也是绘画。
图为韩美林讲座现场。记者 崔凯 摄
韩美林还认为,艺术家不是“匠人”,必须不仅仅囿于自己领域内的技法和形式,艺术家必须是多面手。他以自己为例,韩美林教授除了油画以外,其他领域都有涉及,“骑马挎枪走天下,木枪木马逗你玩”。多涉猎一些艺术形式对于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只会一招一式的是“匠人”,艺术家应该头顶音乐,脚踏文学。
韩美林对现场的同学反复强调,艺术是搞学问的,而不是搞炒作的。培养童心,对于艺术来说是最最可贵的。功利之心千万不能有,不然会出尽洋相。韩大师举了多个例子,证明“没有文化的文化”非常可怕。
最后,他向清华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说,艺术要有德,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强调个性的发展,不应跟风,走个性化的路线才能有特点。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一个战略性的目标,创作出自己的风格。
演讲结束之后,韩美林教授为到场的几百名学生听众赠送书籍和画册,并回答了现场多名同学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