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美术学院,“春耕计划”老师们与美育深度对话
发布时间 2025-11-13
  

11月10日,由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豆豆基金、清华大学韩美林艺术研究中心、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教育局、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2025“春耕计划”,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正式开营。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46位美术老师,正式开启为期6天的美育共建之旅。

 

11月13日清晨,教师激情满满出发,他们即将踏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顶尖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系统学习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历程,感受不同时期艺术家的情感与时代基因,拓展美育资源以及艺术教育教学的视野。

 

中央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央美”,诞生于1918年,初名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100年一直遵循的办学方向与教育方针。

 

▲“春耕计划”的老师们在中央美术学院

 

今天研学之旅的主要课堂,首先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术馆藏陈列展之古代中国艺术、现代中国美术,为老师们提供一场“行走的美术课堂”,带领他们完成畅游艺术精品、感受教育理念的时光穿越之旅。

 


▲“春耕计划”的老师们参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在美术馆充满现代气息的展厅中,老师们漫步于一个个思想与视觉交织的艺术现场。他们不仅目睹了学院派的前沿创作,更在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受到艺术与时代、社会、个体的深刻联结。美的边界在这里被不断拓宽,也为老师们理解“何为美育”打开了新的视野。

 


▲“春耕计划”的老师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拓宽美的边界

 

随后的名家分享课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老师为“春耕计划”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讲座。张老师从艺术疗愈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艺术如何成为情感的载体、沟通的桥梁,以及如何在美育中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老师为“春耕计划”的老师们授课

 

结合在美术馆场景中少儿美育和艺术疗愈融合的创新实践案例,张璇老师谈到:“艺术疗愈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通过非评判性、过程性的艺术创作,孩子们得以自由表达情感,有效缓解压力,并显著提升自我认同感。”张璇老师的观点在老师们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让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美育的的力量——艺术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

 


▲“春耕计划”的老师们静心聆听,汲取专业养分

 

当一幅幅充满情感与隐喻的“艺术疗愈”作品呈现在眼前,现场老师们深受感触。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吐露父母缺失的郁闷、表达成绩不理想的烦恼、畅想未来的幻想……还有结合科学、自然描绘出的想法。艺术正用无声的语言,向老师们表达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作品背后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与疗愈力量,在老师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耕计划”的老师们认真记录讲座内容

 

此次“春耕计划”名师讲座,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迪,让老师们意识到,美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心灵的浸润与人格的塑造。

 

央美之旅虽已结束,但真正的美育实践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这份收获能化作春雨,随着老师们回到青海与贵州的课堂,真正浸润每一个等待绽放的童年。

 

▲“春耕计划”,步履不停

 

“春耕”之旅仍在继续,美的故事,正在被共同书写……

 

“春耕计划”美育共建项目,由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豆豆基金支持,专注于为欠发达地区的美育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支持。项目通过组织展览参观、名家讲座、艺术交流与实践创作等综合性研学活动,为在讲台背后默默耕耘的教师们推开一扇窗,帮助他们将美的感知转化为照亮课堂的温暖力量。

 

该项目于2023年率先在青海省西宁市落地,2024年进一步扩展至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截至目前,已有51名教师直接受益于此项目,间接受益儿童高达六千名,展现出持续而广泛的教育影响力。

 

 

- End -

 

撰文|姬明星

摄影|王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