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诗圣风骨 铸艺术之魂|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赴杜甫草堂开展党建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4-26
  

 

4月22日,在“美的森林——韩美林艺术展”于成都火热开展之际,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党支部书记周建萍带领基金会及五地韩美林艺术馆党员走进杜甫草堂,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与党建学习之旅。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浣花溪畔,是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近四年时光,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240余首不朽诗篇,其诗作以“诗史”之名载入中华文化长河。如今的草堂虽经宋、明、清历代修缮,仍保留着古朴风貌,核心建筑如大廨、诗史堂、工部祠等沿中轴线分布,竹影婆娑、流水萦回,既是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文脉的象征。

 



步入诗史堂,党员们凝视杜甫忧思凝重的塑像,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深刻感受到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家国情怀。这种把个人苦难升华至对苍生的悲悯,恰与当代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相呼应。

 



在工部祠与茅屋景区,杜甫以简朴笔触描绘自然之美、民间疾苦的创作理念,引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共鸣。正如韩美林从上古青铜纹样、民间剪纸中汲取灵感,杜甫的诗歌亦扎根于生活,印证了艺术创作需“守正创新”的真谛。  

 

草堂历经千年修缮,从韦庄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党员们感叹,韩美林艺术展中《熊猫花花》的创作与杜甫草堂的守护,皆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活动尾声,党员们结合韩美林艺术展的“上古绵延”“乡野灿烂”“万物可爱”三大主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杜甫的诗歌与韩美林的艺术,均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杜甫将民间疾苦升华为诗史,韩美林将青铜纹样转化为国航凤凰标志、将熊猫塑造成“福娃”等国民记忆符号,皆是中华美学基因的现代表达。  



此次党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精神洗礼。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及五地艺术馆全体党员将传承杜甫“笔底波澜”的担当,以艺术为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美的森林”展览所展现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终将滋养出更繁茂的文化生态。

 

 

 

- End -

 

 

 

撰文|姜文波

摄影|韩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