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公众号“济水之南老牛”发表了《韩美林的悲悯与大爱》一文。
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当人们问及韩美林家乡时,他总说自己是山东济南府的,是个“老济南”。他还说,自己不管走多远,始终是济南的孩子。
上篇
韩美林1936年出生于济南,喝着泉水长大。其幼年及青少年时代都生活在老城中心地带。韩家位于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中段路东的皇亲巷,南侧是旧时司马府,向北连着尚书府街(后与皇亲巷并称玉环泉街)。这些非富即贵的地名并没有给韩家带来富贵,而是一贫如洗。
▲山东省府前街路东的皇亲巷旧址
韩美林之父韩鸿铭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时到五洲大药房当店员,其英语和自制药的本事即崭露头角,可惜二十八岁得结核病英年早逝,当时韩美林才两岁,弟弟还未满月。他们兄弟三人与母亲和奶奶相依为命。韩母毛淑范,浙江绍兴人,外婆周家是当地大姓,到母亲这辈家道中落,但她知书达理,再穷也要让三个孩子上学读书。
▲韩美林的父亲
▲韩美林的母亲
韩美林最初念的是救济会正宗贫民小学,校址在布政司街西山西会馆旧址内。每天一早上学时家里不开饭,上学路上却有很多卖早点的铺子和小摊,什么香油果子(油条)、糖酥煎饼、南瓜焖饼、荷叶包子、鸡丝馄饨、芝麻烧饼、高汤米粉等等,热腾腾,香喷喷,这令饥肠辘辘的他垂涎。无奈囊中羞涩,只有路过巷子里的茶馆门前时,趁人不注意,吃门口筛子里倒掉的茶根儿,权当菜团充饥。而街头那些小吃,也成为他后来的乡愁记忆。成名后的韩美林在北京的家曾经养过不少爱犬,其中有一对儿,名字分别叫做“锅饼”和“烧饼”。
▲韩美林念书的正宗小学(1949年后改为省府前街小学) 图源雍坚
韩家虽然清贫,但母亲和奶奶要求孩子们要好好做人,不能破罐子破摔,不偷,不拿,不讨饭。他在小学连拿两年奖状,不是奖励其学习成绩,而是拾金不昧奖。哥哥带着他和弟弟在家门口的小土包上种上土豆、豆子之类,还插上了“皇亲巷生产小学”的牌子,但也没能等来它们发芽。
▲韩氏三兄弟
虽说是贫民小学,他们六个班竟有三个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老师教他们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曲子他还能熟记。这也是他后来做画时喜欢听“贝九”的缘故,他最爱卡拉扬指挥的版本。他们的校歌也很是励志:“但得有一技在身,就不怕贫穷,且忍耐暂时的痛苦,去发展伟大的前程……”韩美林后来的努力与实践,使这首歌化作现实。
寒暑假时母亲怕孩子们心野,把他们送到私塾学写字,好在学费不贵,一个假期一个孩子交一块钱。塾师赵先生开始教韩美林学柳公权,觉得不对路,便让他临颜鲁公,他“上道”还真快,便没有再换帖。先生不仅教写字,还给他讲颜鲁公的故事,颜氏年少时家境赤贫,缺笔少墨,便“扫墙而书”,这与韩美林的境遇很是相似,他便产生共鸣,有样学样,在人家墙上乱涂乱画,被告状、挨板子。家门口那条石板路也成为他画画写字的天地,他用石灰在石头上画鸡鸭猪狗,画房子大树,还画汽车火车。
1949年4月,不满十三岁的韩美林在济南二中刚刚念了三个月,母亲让他找个“能吃饱饭的地场”,他便参加了解放军,地点距家很近,城南四里山,为筹建烈士纪念塔。那时山上到处是坟茔,道路两旁有不少樱花树,还有一座已经残破的日本神社,成为筹建办公室。他给首长当通讯员,站岗、牵马、送信、端饭、扫地,啥都干。入伍第一天,他喝着鸡蛋汤,一口气吃了九个大包子,撑得他很久起不来床。
▲小兵韩美林
首长见他喜欢画画,半年之后将其调到浮雕组,给艺术家们当起了通讯员。浮雕组里有王昭善、薛俊莲、刘素等老师,常来这里的还有张金寿、黄之亭、关友声、黑伯龙等当地艺术家,这让韩美林很是开心,他们画画,他也画,他们雕塑,他也学。韩美林真正接触到艺术,便是这时开始。
他后来转业到济南话剧团做演员,又到离家更近的南城根小学(后为黑虎泉西路小学)任美术教师。这期间,由他编绘、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绘画基本知识》《小学图画教学参考画集》等教学丛书,很受师生欢迎,第一版即刊行十万余册。
▲《绘画基本知识》 韩美林著
▲《小学图画教学参考画集》 韩美林著
1955年,韩美林考入中央美院染织艺术系(后并入中央工艺美院),艺术家周令钊成为其班主任。他与同学们一同辅佐周先生设计天安门游行队伍,并跟随其参加了人民大会堂、迎宾馆等艺术设计。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助教。
▲中央美术学院新生合影,周令钊老师(二排右六)与韩美林(二排右一)
▲1960年,韩美林留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助教
1964年,韩美林原本被派往合肥帮助筹建安徽工艺美院,但“四清”运动中他被人诬告,便“顺路”被下放到淮南瓷器厂劳动改造。
“文革”开始后,他“罪上加罪”,因“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和“三家村的黑爪牙”这两项莫须有罪名,遭受四年七个月的牢狱之灾。无休止的批斗和摧残,他断了六根骨头、还被挑断了手筋。
1972年11月,他出狱后重返淮南瓷器厂劳动。这时的他成了“半残废”,拄上了双拐。厂里同情他,将其分配到贴花班,算是轻体力活,并提供了一间六平方米的宿舍。房子外面有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他便将这间名副其实的“斗室”取名“桐斋”,一住六年。
▲1964年,韩美林在自诩为“桐斋”的六平米小屋中行苦
那时“文革”尚未结束,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将在合肥、安庆和徽州等地淘到的不少属于“四旧”的古书堆满了小屋。他还在这里创作了第一幅动物画《患难小友》,画的是一只可爱的长毛小狗,名叫“二黑”。在韩美林遭不白之冤时,众叛亲离,只有他喂过的这只“二黑”乖乖地跑到他身边,伴随他走过无数个凄冷的冬夜。
▲《患难小友》
1974年底,厂里鉴于韩美林身体状况不佳,不再让他坐班。他像脱缰野马,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而四处奔波。他跑遍大江南北,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尤其是陶瓷厂和工艺厂,研发在各种材料上绘画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一批小动物,设计出一批茶壶、文具、小瓷雕,还创意出一批“另类”陶艺。
▲韩美林潜心创作动物刷水画,旁边放着用来刷水的宽刷子
▲韩美林为淮南陶瓷厂工人示范画盘
“文革”后期,在北京的一些艺术家无所事事,便私下里找地方小聚,海阔天空,坐论天下,自然离不开艺术交流与探索。黄永玉在北京站附近的京新巷的“罐斋”便是这样一个“据点”。陈登科、李准、肖马、范曾、韩瀚、白桦等都常来常往黄家,当然少不了韩美林。韩美林当时创意的新水墨画作曾得到黄先生的鼓励与指导。
▲韩美林与陈登科、华君武
▲韩美林与黄永玉
有一次,黄先生在“罐斋”当众拿出一本刚画好的册页,请韩美林用篆书在其封面上题字,韩美林顿觉惭愧,手足无措。韩美林的楷书功底是少年时代在老师指导下练就的,属于“童子功”,而他写篆书无师自通,只是刻印和随性书写,自由而奔放,且多用铅笔或竹片、树枝刻画。正是这次被韩美林称之为“京新巷写大篆事件”,让他对黄先生多了一份敬重与感激,他从此用毛笔写篆书,一发而不可收。
韩美林研究书法偏重于对形象的摄取,与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有很大不同。如今的他,由篆书延展到对甲骨、金文、汉简以及符号、记号、象形和岩画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以此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造就了他的“天书”。在他笔下,“书画同源”有了新的内涵。
下篇
韩美林大半生坎坷,备尝艰辛。他爱憎分明,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但内心柔软,阳光、温暖、包容、阔达,宽厚为怀。有人说他像个大孩子,无论说笑,总是大大咧咧,不善言辞,率真、实在、耿介。他认为自己选择的方式是艺术,选择的态度是乐观。
▲创作中的韩美林
在他看来,艺术永恒的主题就是“爱”,无论表现人物,还是动物,都离不开母爱,还有人类对大自然的博爱。人类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则更为崇高。他的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却看不到仇恨与伤痕。他常说:“我只想把世界的美好献给有幸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们”。
韩美林珍爱生命,怀有一颗悲悯之心。他六七岁时去院前街,路过泺源公馆,那时他还不知道这里是日本宪兵队,但听到里面传出的狼狗的叫声、训练的口令声和受刑者凄厉的惨叫声,让他一辈子忘不掉。
▲韩美林水墨画动物——熊猫
▲韩美林水墨画动物——狐狸
在距他家不远的布政司大街南口,他曾见到三个人常年相守在一起,一个卖洋糖的,一个拉黄包车的,还有一位残疾得无法站立的乞讨者。让他难以忘记的是,这个满头毛毡带草的残疾人就死在原地,旁边还放着别人施舍的几个小钱,无人来收尸。他曾经说:“生存是什么?就是让自己活得不容易”。
他不仅悲天悯人,对动物更是钟爱有加。在四里山当兵时的一个夏夜,比他大十几岁的战友抓到一只刺猬,并用板凳腿压残了刺猬的后腿,刺猬的惨叫好似孩子的哭声,响彻在山谷的夜空。在大家的求情下,刺猬被放掉,拖着两条伤残的后腿隐没在草丛里。第二天上午,他上山换岗,隐约听到山上的草丛里传出头天晚上那孩子般哭叫,同时还伴有咕咕声。他顺着声响走了六七米,发现草丛中那只受伤的刺猬竟然拖着烂腿上了山,旁边还有三个“孩子”围着这位“妈妈”嗷嗷待哺。转天,他又悄悄地跑过来看它们,受伤的“母亲”有窝也爬不进去了。又过了一天,刺猬妈妈舍下自己的孩子,咽了气。这时的韩美林伤心地哭了。
▲韩美林水墨画动物——鼠
▲韩美林水墨画动物——虎
他曾在小学时抓了一窝老鼠装到玻璃瓶里,被小伙伴们玩死了,那时他还只是觉得小老鼠可怜。而这一次,长大的他悲痛欲绝,只觉得这刺猬的“母爱”竟如此伟大。在他后来的雕塑作品中,有很多母与子的题材,被他称之为雕塑群,他想用这种不断重复的手法,强化母爱的神圣与永恒。
▲韩美林雕塑《母与子》
韩美林的作品中,很多是动物。他认为,动物有灵性,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村的邻居,都有理由顽强地活下去,人类没有权利将它们毁灭。改革开放初期,韩美林去广东一个贫困县,招待他们的那顿饭安排在仿冒的“罗浮宫”里,菜品更是稀奇:金雕、山瑞、猫头鹰、秃鹫、山龟、野兔、珍珠鸡等等,先后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滚。韩美林强压心中的愤懑走出餐厅,跟上来的当地领导问他吃得感觉如何,他掷地有声地爆了粗口。
▲韩美林水墨画动物——猫头鹰
在韩美林眼里和手中,无论龙、蛇、虎、猴,还是牛、马、羊、猪……都是那样美好,那样活灵活现,那样生动传神。在他的理念中,“禽兽”“饿狼”“龟孙”“蠢驴”“笨猪”“狐狸精”“母老虎”“夜猫子”“癞蛤蟆”等一切不雅形象都要一律“平反”与“匡正”,动物作品要回归大自然的本源,站在“真、善、美”的高度审视, 以纠正那些人类对动物们的歧视与偏见。
诗人光未然(张光年)诗赞美韩美林作品:
时将狂草写奔马
每以童心弄小猴
纳天为画画风健
治土成诗诗意稠
2025年1月9日,济南韩美林艺术馆在泉城广场正式开馆。这是继杭州、北京、银川三座综合性展馆和宜兴专题艺术馆之后,展示陈列韩美林个人作品的第五座艺术馆,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艺术空间。
▲济南韩美林艺术馆
开馆之时,冯骥才评价道:“一个山东籍的艺术家,他把作品,不是几件作品、几十件作品,是1200件他的精品力作,放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不是放到拍卖场去炒作,是给他自己的乡亲们共享,这是捐赠,更是回报……我甚至于认为这件事情,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和博物馆一般大,甚至比博物馆还大,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我们只有思考了,我们才真正接受了韩美林。”
来源:济水之南老牛 3月10日
图片来源: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 End -
编辑|吴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