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不需要等到哪一天。
美好生活,是一分一秒的每一天。
2022年,周建萍撰写的《美·好生活》出版。珍馐美味,口舌生香,一席色香味俱佳的“韩家菜”,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艺术诠释。以“韩家菜”为代表的艺术生活方式,正是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一直倡导的生活理念。
现将《美·好生活》『冬』季篇连载于此,以飨读者。
书名: 《美·好生活》
作者: 周建萍
出版: 华文出版社
时间: 2022年
百善“孝”为先
韩家菜前菜代表—“山东香肠”是美林的至爱,不管出差去哪里,他随身的行李箱里,除了画笔和手稿本,一定还有点儿山东香肠。只要有了这咸鲜、劲道、越嚼越香的几片香肠,什么飞机餐、火车餐,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而且,这山东香肠还成为韩美林与国际友人互通情愫的重要载体。德国和意大利一向以盛产香肠而闻名于世,而那里的友人也经常被山东香肠中特别的香味所吸引。韩美林全球巡展威尼斯站的答谢晚宴在威尼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公爵府举行,近百位中意两国嘉宾,白天看了极具东方神韵的美林的艺术作品,晚上还在餐桌上PK了salami(萨拉米香肠)和山东香肠,结果,显然是来自遥远东方的美食略胜一筹。
这里的山东香肠就特指著名的“莱芜香肠”,旧称“南肠”。清道光年间,山东淄博博山区的中医苏有南为给母亲治病,将砂仁、白芷、肉蔻、石落子等药材配以黑猪精肉制作成香肠,这是莱芜香肠的起源,也是它被称为“南肠”的原因。
两岁便经历了父亲离世的美林,是在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下和哥哥弟弟长大的,母亲拼尽全力供三兄弟读私塾、学知识的“大爱”,被美林融入了他的每一件《母与子》作品中。在他一幅《母与子》绘画的题跋中,有一首打油诗:“小孩儿,小孩儿,上井台儿,摔了个跟头,捡了个钱儿,又打醋又买盐儿,又娶媳妇又过年儿,见了妈妈撇白眼儿,见了爸爸可就麻烦了,要钱要车要大奔,现在的孩子不好玩儿。”在大家都对这讽刺“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付之哈哈一笑的时候,却经常忽略了题跋的最后四个字“美林思母”。不管什么时候,“母爱”总能在我们家这个山东汉子的心头掀起一阵波澜。
所以这装满了“孝敬”的莱芜香肠能成为美林出门必备,除了它的香醇诱人,恐怕也离不开“美林思母”。
在生活哲学里,美林把“孝顺”排在了第一顺位,我们刚认识没多久,美林就特别严肃地问过我:“你是不是也把父母放在第一位?”以至于他的求婚信居然不是写给我的,而是写给我父母的。每一位员工结婚,他唯一的嘱咐便是:“要好好孝敬你们的双方父母”。
▲摇篮曲
苏有南为生病母亲制作香肠,无论是精挑细选的黑猪精肉、中药材,抑或切、拌、灌、晾、蒸、煮一步不能错的精致工艺,都不敌他的那一份“孝心”来得更有效。
莱芜香肠被美林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也不仅仅是好这一口儿味道。说到底,筷子的这头是虫不蛀、蝇不叮、久放不变质的香肠,筷子的那头是海不枯、石不烂、百善孝为先的赤子之心。
一道菜,打破了“三八线”
尽管我出生在杭州,但我从小一直生活在一个萦绕着绍兴传统风俗的家庭里,每天就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吃到令人销魂的鲞(xiǎng)冻肉。
南方人过年吃红烧肉不是必须,首当其冲的是吃鱼,预示着年年有余。以前穷的时候,鱼捞上来舍不得立马就吃,而是将之晒成鱼干,以青鱼干为主。不刮鱼鳞,破开鱼肚,去掉内脏,抹上盐巴,用一根根竹签把它撑直,晒干。到了冬天,将拆掉竹签的青鱼在水里泡软后刮掉鱼鳞,切成一块块,跟肉一起用柴火炖,待汤汁沸腾,再用慢火熬。过年的时候,这一锅炖好的鱼和肉盖上锅盖,扔在雪地里,第二天自然地结成了冻,然后揭开锅盖,将大盆扣在锅上,一个翻身,盆里的就叫鲞冻肉。
我是南方人,跟美林的生活习惯是有碰撞的。我觉得,跟美林结婚最大的红利就是我们俩的性格和志趣相投;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吃不到一块去。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餐桌上有一条无形的“三八线”,尤其我爸妈不在的时候,这“三八线”就更泾渭分明,左边是我的菜,右边是他的菜。转盘都不需要,因为那三个菜是他的,这三个菜是我的。他的艺术可以各种跨界,可这饭桌上的“三八线”却似乎不可逾越。
有一年春天,我们回到杭州,同学给我带来了儿时的记忆—鲞冻肉,于是,我便给凌大厨讲了它的故事,没想到,大厨研究了一番,居然做出了媲美家乡的鲞冻肉,彻底征服了我们南方人的味蕾。更没想到,美林虽然不吃鱼,但也渐渐爱上了鲞冻肉里的肉。之后,凌大厨还发明了一系列的“肉冻”菜,“三八线”就这样被攻破了。
其实,这并不是“三八线”第一次破防。记得结婚之前,有一次在杭州,我点了个龙虾,美林说他不吃海鲜,我看他这不吃那不吃便说,你今天必须吃,要不我不嫁给你了。其实我当时也只是一句气话,可他居然真的为了表“忠心”,十分钟把一整个龙虾全吃完了,可见他攻破我心里这道“三八线”的决心,真是不一般。
自那一次“龙虾事件”后我也没再要求美林吃鱼、贝、虾、蟹,毕竟这心里的“三八线”都消失了,那餐桌上的“三八线”算得了啥?
南北饮食 Tips
鲞冻肉的传说:相传有一农户,婆婆刻薄,媳妇很是贤德。除夕“分岁”吃 饭时,婆婆故意把鲞头烧入鲞冻肉中而专让媳妇食用。小叔见状批评其母,不该如此对待嫂嫂,媳妇听后笑对小叔道:“叔叔错怪了婆婆好意,婆婆这是为让嫂嫂讨个吉利,今年有鲞头,明年更有享头了。”媳妇这番话打破了尴尬局面,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和睦,日子越过越好,因而流传至今。
泡菜外交 “思密达”
“人生下来就哭,没有一生下来就笑的。人生就要准备享受这番酸甜苦辣。换一个活法不行吗?把酸甜苦辣看成席上小菜,酸黄瓜、苦瓜头、辣白菜好吃得很,生活就是这样。”—美林在《闲言碎语》里如是写道。
酸黄瓜、苦瓜头相对比较小众,很少出现在我们家的饭桌。而辣白菜,却在韩家菜中长盛不衰了二十余年。
美林偏爱老百姓的“土菜”,以大白菜为主要原料的醋熘白菜、白菜炖豆腐、白菜炖粉条、辣白菜等都是美林的最爱。不同于韩国“思密达”辣白菜发酵过后的辣、酸、甜味,韩家辣白菜吃的是新鲜大白菜的脆、嫩和凌大厨秘制辣椒油的麻、香。作为韩家前菜中的“宠儿”,辣白菜屡屡“旗开得胜”。
美林有位交往多年的挚友—韩国驻中国前大使金夏中。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金夏中在驻中国使馆担任公使时与美林结识。他俩非常投缘,我们两家经常相聚在一起,我们请吃韩家菜,大使则请美林吃烤肉、泡菜、石锅拌饭。一来二去,美林想,每次大使都请我们吃韩国泡菜,我们何不来一道中国特色的大白菜?
于是就有了韩家辣白菜的创新版本。先把大白菜最外面几层硬菜帮剥去,只留中间较嫩部分,再横放菜板上,按照三厘米左右的间距均匀切断,将大白菜摆正,便呈现出花簇一样的效果。放少许盐和鸡粉抹匀,最后浇上滚烫的辣椒和花椒油,再加以花朵绿叶点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辣白菜就出炉了。金大使一尝,赞不绝口!主动提出,以后我请你吃一顿韩国的辣白菜,你就请我吃一顿韩家的辣白菜,从此,“韩”“金”友谊的新阶段从大白菜正式开启。
美林曾经提过一段“白菜外交”的往事。有一年冬天,天气严寒,持续的寒潮导致韩国大白菜歉收,而缺乏这种关键原料,就没有办法做泡菜,韩国一度陷入“泡菜危机”。最后还是从我国东北、山东等地进口了大量大白菜,韩国主妇和家庭才解除危机。别看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白菜,有时也能和熊猫一样,承担起外交“思密达”职责。
樱桃鹅肝 以假乱真
除夕夜最热闹的不是春晚,而是觥筹交错之后一大家子的欢声笑语。
每年除夕,美林与我除了与家人,还会与春节值班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我们家的传统,而在去年的年夜饭上,最热闹的菜非“以假乱真”莫属。
以往的除夕,美林与我都会准备好丰盛的韩家菜和大红包,大家酒足饭饱之后,美林总会变着法子多给些零花钱让孩子们开心。于是,就有了一个余兴游戏:在餐桌转盘上放上一张百元人民币,然后转动转盘,停在谁的面前,就将这份幸运拿走,对面的那个人则要喝一杯酒。放好百元人民币后,美林会搓搓手用力转动转盘,大家全部盯着目不转睛,随着转盘越转越慢,大家开始欢呼起来,快到自己的时候大呼:“快停!快停!”而对面的人则做着祷告的手势祈求:“快走!快走!”
眼看要被罚酒的人还会使出全身力气去吹转盘,场面一度格外热闹。转盘一停,百元人民币选中的幸运儿会拿起而欢呼,反观对面的人一声惨叫,剩下的人则看热闹不嫌事大,起哄赶紧让“倒霉蛋”将酒饮下。
这个游戏在我们家持续了好多年,虽然热闹但我一直觉得太“俗”,充斥着铜臭味。去年过年前,我交给凌大厨一个任务,让这个游戏和菜品结合起来变得更有意思,我们一起讨论了许久,最后就有了现在这道“以假乱真”。
凌大厨将鹅肝做成樱桃的形状,外面配上他自制的酱汁,栩栩如生的鹅肝樱桃就诞生了,将真假樱桃放在一起摆盘,实在是真伪难辨,大家直呼神奇!如奶油冰激凌般丝滑的鹅肝配上凌大厨秘制的酱汁,将鹅肝的鲜美发挥到了极致,即使从未尝试过鹅肝的人也会忍不住在脑海当中构想它们的口感与美味,一口假樱桃搭配一口真樱桃,鲜美酸甜,完美地中和了鹅肝的腥气,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这道“以假乱真”如何玩就更有趣了,吃到真樱桃的收红包,吃到假樱桃的就罚酒,大家在拿到零花钱的同时还品尝到了美味,可谓一举两得。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馆里几十位孩子们留京过年,当上到这道菜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what”?显然他们对这一盘樱桃充满了疑惑,但是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底—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于是我宣布这道菜有真樱桃、有假樱桃。为了提高游戏的难度,戴眼镜的要通通摘掉,就连戴着隐形眼镜的人也不能“幸免”,纷纷被揭发。当大家拆掉装备后,都先后投入到选择樱桃的挑战当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手中拿着的那颗红色果实就是樱桃,有些对此深信不疑的人开始起哄,将原本的罚酒一杯加到两杯三杯,谁料第一个吃到的就大呼:“是鹅肝啊!”大家纷纷拍手叫绝,在第一个挑战者就被这道“以假乱真”骗过之后,大家开始认真了起来,各个紧锁眉头,仿佛要炼出火眼金睛一般紧紧盯着盘中的“樱桃”,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鹅肝的“幸运儿”会是谁?
事实上,不论吃到的是真樱桃还是假樱桃,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欢愉之中,暂时忘却了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失落。看着孩子们通红的脸颊与挂在眉梢的喜悦,美林和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建萍,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4年12月15日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任五地韩美林艺术馆总馆长(杭州、北京、银川、宜兴、济南)、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曾任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大型活动部主任、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夏衍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创作电影、电视剧、小说、报告文学等200余万字,发表于全国各大刊物,其中电影剧本《女儿谷》被著名导演谢晋搬上银幕,该片于1996年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入选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2年起连续13年担任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策划。文学作品《恰逢其时》入选《作家文摘》2022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