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计划”名家分享课 | 熊开波: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
发布时间 2024-11-05
  

11月1日,由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携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教育局开展的美育共建“春耕计划”,在京拉开帷幕,来自海东市平安区的32位美术教师,正式开启为期11天的城市美育共建之旅。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将为32位美术教师提供,参观北京15个重点艺术馆、展览馆及地标性建筑的观摩交流机会,艺术家韩美林的首场公开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三所顶尖艺术类院校教授的大师公开课等活动。

 

“春耕计划”,寓意着播种希望,培育美育师资。在京研学的32位美术教师,不仅可以近距离、沉浸式地欣赏艺术佳品,更能在艺术名师的课堂中得到专业的美育知识与指导。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熊开波老师的名家分享课,带领美育老师们系统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

 


熊开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文艺名家培养对象(第二批)。作品曾先后获得浙江省美展金奖、全国美展优秀奖、国际陶艺双年展优胜奖等二十几个奖项。重要课题《华夏器韵系列》获国家艺术基金会首批项目、首批滚动重点项目,并被中宣部外宣工程项目采用。重要著作有《华夏器韵》《与泥同行》。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河南美术馆、山东博物馆、国家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现将课程主要内容摘录于此,以飨读者。

 


▲熊开波名家分享课现场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以及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 陶瓷发展历程

 

“陶瓷艺术”是总称,简称“陶艺”。陶瓷是材料,材料加工就涉及到工艺,陶瓷艺术需要工艺技术,还要具备审美能力、并通过工艺材料传达自己的审美。陶瓷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科技的结晶。

 

中国是和瓷器紧密相关的国家。英文China的第一个意思是中国,第二个意思是瓷器。中国在东汉末年就能够烧制出瓷器,而西方最早烧制瓷器是在1709年工业最发达的德国,梅森瓷厂烧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制瓷技术整整领先西方国家1500年。

 

在这1500年间,中国大量的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今天世界各地的大型博物馆都有中国瓷器的收藏。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罗马瓷器和中国瓷器等重量交换,甚至没有中国瓷器贵重,因为当时的欧洲生产不出来那么精美的瓷器。中国当时出口到主要产品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瓷器因为重量大,在大航海时代需要用瓷器做压舱石,所以瓷器漂洋过海,大量出口。因此China和瓷器、和中国紧密相关。

 


陶瓷艺术是一门普通而又复杂、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普通是因为现在陶瓷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复杂,是因为陶瓷艺术工序复杂,需要经过采矿、淘洗泥土、塑造造型、装饰、上釉和烧制等工序。《天工开物》中讲,一个小杯子过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

 

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很繁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烧制出来的成品和想象的可能完全不一样,特别是釉色。陶瓷艺术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因为它受到很多技术的制约。韩老师制作的钧瓷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瓷器在窑炉里面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这也是陶瓷的魅力所在。

 

古老,是因为陶瓷艺术是人类最早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火的应用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程,烧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创造性的改变材料性能的活动。

 

陶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随地取土进行烧陶,各个地方泥巴有差异,含有的矿物质元素不一样,所以烧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颜色非常丰富。

 

彩陶和黑陶大部分出土于黄河中上游,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青海地区,这个时期的陶器制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从陶器装饰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情趣,陶器上稚嫩的绘制了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

 


早期人类的陶器制作也充满着智慧,陶器有三个角作为支撑,并且下方设计的如此之大,可以装足够多的食物,吸收足够的热量,也解决了受火面积问题。陶器上的把手为了方便将食物倒出来。

 

从形态来说,早期人类的陶器有着一种饱满的张力。从美学方向来说,非常有审美价值。从文化气息来说,这是东方特有的气息。我的很多作品也来源于这里,因为在国际交流中具有民族性和东方性很重要,所以我一直在学习、研究早期的器物。

 

秦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马俑,是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打井时发现的。兵马俑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用陶做的等人大小的俑,里面都是空心的,阵势非常庞大,工艺非常精湛。汉佣是陪葬用的,说明当时厚葬之风盛行。达官显贵制作大量的俑陪葬是为了在阴间可以继续服务于他们。说唱俑手舞足蹈,非常夸张,保存完整,可以了解到汉代的文化和服饰。陶制的俑因为要经过烧制,所以都是空心的,如果是实心的泥巴进行烧制会炸掉。

 


中国真正瓷器的形成是在东汉末年,烧瓷技术可谓是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个时期的瓷器是深色的,因为泥土中含有大量铁元素。这个时期的瓷器作为日常生活的器具同时又像艺术品。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早期商代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但陶器温度比较低,700到1000度,原始瓷器是1100到1200度。瓷器标志性的热点就是温度高,达到1200度以上。因此衡量瓷器的标准就是有没有被瓷化。

 

东汉末年只有青瓷和黑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烧制出白瓷和青瓷。因为当时科技的发展,釉中铁含量越少,瓷器越白。

 

隋唐时期代表性的陶瓷艺术是唐三彩。唐三彩是陶器,三彩代表很多颜色装饰,看上去富丽堂皇,通常是黄色、绿色、褐色。唐代唐三彩造型非常写实,很多形象受西域文化影响。这个时期的釉色是铅锡釉,是低温釉。唐代代表的瓷器是“南青北白”,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及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高峰,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汝窑和钧窑在今天的河南地区。汝窑的瓷器是开片的,现在存量非常少。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数量比较多。哥窑也是开片的。

 

钧窑在河南禹州,韩老师的大量作品都是在钧窑烧制的,颜色变化很丰富。釉的颜色是一个色,但是烧的时候颜色变化很丰富,因为高温烧制过程中,窑炉内的物质飘忽不定,互相影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都属于青瓷系的,定窑属于白瓷系的。

 

宋代的陶瓷艺术不光是五大名窑,还有龙泉窑、耀州窑和磁州窑都非常有特色。宋代的陶瓷艺术,从艺术水平来说是历代最高水平,从审美角度来说,宋代制品比较典雅,从皇帝到达官显贵带动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审美达到了新高度。

 


著名的景德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宋真宗时期将“景德”年号赐给这个地方,是一座千年古镇。景德镇真正成为中心是元代在此设立浮梁瓷局,开始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之后明、清的皇家瓷厂都在这里,一直到建国后还烧制了毛瓷,一部分国宴瓷也是这里设计生产的。

 

瓷器从宋代的百家争鸣到元代景德镇的一枝独秀。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瓷。青花、釉里红是在元代开始烧制出来的,并且大量使用,青花成为主流走进千家万户,也代表了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青花的原料叫钴,从今天的伊朗,也是当时的波斯进口的,叫苏麻离青。青花瓷之所以在元代开始盛行,是因为青花是高温釉下彩,只有胚体足够白才能够完美展现青花瓷的美。釉里红的红色原料是铜。

 


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是永乐宣德年间,这个时期不但用花草装饰,开始用人物进行装饰。明代陶瓷的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眼色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艺术角度来说,宋代的瓷器是高峰,从工艺角度来说,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是高峰。清代的瓷器装饰非常繁琐、富丽堂皇,有点洛可可装饰风格。这个时期有一种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中西结合的一个品种。清代的颜色釉瓷器的颜色很多,很精致,和宋代的天青色釉相比,格调有点差别。

 

● 陶瓷工艺流程

 

陶瓷是统称,陶是陶,瓷是瓷,先有陶后有瓷,陶瓷都属于硅酸盐研究范畴。

 

陶和瓷材料的区别:世界各地的材料都可以做陶土烧砖,砖是吸水的,但瓷就不吸水不透气,质密;陶的敲击声音比较沉闷,瓷的敲击声音比较清脆;陶是不透明的,瓷是薄的、通透的;陶一般是不上釉的,瓷要上釉。

 

陶和瓷的温度区别:陶烧制温度低,瓷要烧到 1200 度以上,现在的景德镇瓷器一般都是 1300 度左右。

 

再来了解下宜兴紫砂陶器。紫砂泥又称五色土,烧制温度是1150度。紫砂是陶器不上釉,主要是靠造型,韩老师大量的设计了紫砂造型。现在紫砂土各个地方都有,但其他地方的紫砂文化和宜兴的紫砂文化是不一样的。

 

紫砂的材料特点是泥巴很软很细腻,可塑性很强,因此韩老师和顾景舟合作的紫砂壶颜色丰富,造型变化丰富。但是紫砂不能烧到瓷一样的高温,这是紫砂的材料特点和局限性。做东西之前要了解材料,了解利弊,才能更好地运用将性能发挥出来。

 

制瓷工艺很多,但大的阶段就几个。造型阶段的主要的方式:拉胚成型、泥条盘筑、泥片成型、注浆成型。造型完成,等胚干了之后开始上釉。上釉方式有:釉上彩、釉下彩。烧制阶段有柴烧、煤气窑烧、电窑烧。现代很多用电窑烧,古代烧窑主要是柴和煤。

 


拉胚成型古代用辘轳车,主要做圆形器物。泥条盘筑主要做不规则的形态表达,泥片成型比如紫砂壶。小规模的作品可以用注浆成型。

 

陶瓷装饰分为胚体装饰(刻、印、贴、雕等方式)、釉色装饰(颜色、开片)、彩绘装饰(青花、彩陶)。

 

●现代陶艺作品欣赏

 

各个时代的陶瓷是不一样的,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审美变化。现代人用陶瓷作为一种材料进行创作,用以表达文化、审美和艺术观等。

 

今天的陶瓷艺术更多是艺术家用来创作,因为陶瓷材料来自于大自然,本身就带有自然的特质,能够带引或者引领大众回归自然,亲近生活,并且泥土的可塑性、随意性可以记录感受、表达情绪。

 

很多人特意到景德镇体验陶瓷文化,感受泥土。在未来的教育中,手工艺术是很重要的。因为随着 AI 时的到来,很多东西可以被替代,但是手工艺术更大的作用是证明人之为人存在的手段和方式。

 


课程结束后,熊开波副院长回答了老师们的现场提问。

 

Q给学生上课、考试的话,最简单的入门的配方和秘方?

 

熊开波:陶艺因为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很多,不如在网络或景德镇买现成的材料包。很多陶瓷产区也有研学活动,还可以就地取土,做出来的成品有特色,还跟别人不一样。

 

Q学校中如何开社团体验课?

 

熊开波:首先要准备材料,然后带领学生观看手工制作视频教程等,不要用太多机械化的产品,手工制作更多的是让他们是释放他们的天性和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他自己感兴趣的、要表现的东西就行了。

 

可以去引导学生,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这是一个兴趣,不涉及到要考学、要考试,让学生尽可能选他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课题,兴趣是最好达成的。老师就是支持,提供材料,提供帮助。

 

最大问题是卫生问题,容易脏。老师可以做到正向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做好之后,能够收拾好,这也是一种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心。

 

Q对我们孩子来说,买材料包,买专业的釉,但是没有条件进行专业的烧制,是否可以用烤箱等带孩子一起体验。

 

熊开波:烤箱不可以,烤箱和微波炉等电器升温太快,容易炸,可以买电窑。买不到釉可以后面装饰,先做造型素烧,成型之后可以用丙烯颜料上色,因为釉的难度很大。如果有小的电窑,可以先素烧,然后上低温的釉,也可以融化。但是釉太特殊了,对使用的要求太高了,可以先用手边方便的材料,我们的目的是启发人、培养人,要先向经典学习,后面引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核心。

 



▲熊开波副院长亲手示范陶泥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课程最后,熊开波副院长亲手示范陶泥的使用技巧和方法,带领老师们回顾了陶艺制作的基本流程。在熊开波副院长的指导下,老师们纷纷动手体验,交流制作心得。

 



▲老师们纷纷动手体验,交流制作心得

 

名师分享课结束后,老师们受益颇多,纷纷表示,能够接受专业陶瓷艺术家、教授的面授课,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不仅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建议和实用技巧,更重要的是被激发了对美育事业的热情与使命感。

 

▲一堂名师分享课,收获了宝贵的教学建议和实用技巧


 

- End -

 

 

文字整理|贾童

摄影|骆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