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夫人周建萍:生命的礼赞
发布时间 2024-08-11
  

2024年8月11日,韩美林夫人周建萍深情地写下这篇《生命的礼赞》,在不舍中,送父亲远行。

 

生命的礼赞

周建萍

 

每个地球上的人,均是时间的过客。人到中年,要学会妥协,学会告别。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面对现实,我们需要说服自己,分离,其实是一种生活常态,如宇宙万物、春花秋月、四季交替、白昼黑夜。   

 

今日,是挚爱的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五七”,我们全家在杭州径山竹茶园守夜,与亲爱的父亲“话别”,习俗中,“五七”是我们与父亲“独处”的最后一个夜晚,之后,他将远行。

 

▲父亲

 


▲沉痛悼念

 

必须承认,父亲是个有福报的人,他走完了他的路,打完了他的仗,为他钟爱的邮电事业以及整个周氏家族增添了荣光,如今,深爱他的妻子,挚爱他的儿女,思念他的同仁……都是他的冠冕。

 

2024年7月11日,参加完父亲庄重的告别仪式后,我手捧父亲的遗像送他去径山竹茶园,坐在副驾驶的我,一路上,看着反光镜中父亲的遗像,仿佛看到父亲一直在朝我微笑……当我们集体护送父亲到达径山,酷热中,天降大雨,我想,除了老天爷表示哀悼外,更是父亲心疼大家,为大家带来些许凉意。竹茶园,顾名思义,这里有茶园,而父亲身前最爱喝茶,除了茶,这里还有山、有树、有湖……都是父亲喜欢的。

 



▲径山竹茶园

 

▲亲友们护送父亲到竹茶园

 

我想对父亲说,您走后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在思念您,我们极力想去适应没有您的生活,比如:看不到您面容,收不到您微信,接不到您电话……我们努力地说服自己:死亡是一种解脱 ,也是一种重生。它像自然界的草木一样,一年一枯萎,一年一生长。这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都会离去,无一幸免。

 

但我还是不能说服自己,在死亡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和苍白。

 

▲2024年春节,与父亲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南展区观看韩美林纪录片

 

近一个月来,我一直在反省自己,今年年初,如果我不执意接父亲来北京治疗,他现在是否还安好?尽管医生反复安抚我说,你父亲来北京治疗时各项生命指标已经不容乐观,父亲的间质性肺纤维化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医生说,那样的肺,已经经受不起任何一次感冒引起的炎症或者任何一次因吸入而引起的肺炎。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生活极其自律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肺怎么会纤维化到如此地步?于是,我追溯了父亲近十年来的体检报告,发现父亲从2013年起,双肺间质性改变已经开始,直到2022年底新冠阳性后,加剧了父亲的肺纤维化的进程,父亲在去世前两周肺功能下降到了除了插管、鼻饲别无他法的地步!我极其自责,如果十一年前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寻医,是否父亲的间质性肺纤维化能得以延缓?

 

▲2024年5月,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照

 

如果,没有如果。

 

今年三月底,我们尊重父亲的意愿,美林和我以及一大家人护送父亲回到他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故乡杭州,我明白“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要不回到故乡”。

 

▲2024年3月,父亲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张合影

 

在父亲去世前几天,我的哥哥和大儿子与父亲所在的浙江中山医院的一位夜间值班医生的对话,令我对老人脆弱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我来说,尽管是跨行跨界的,但足够为自己平时疏于学习、疏于医学科普而羞愧。

 

▲2021年6月,父母在良渚遗址公园

 

值班医生说,有的时候医学上治疗是矛盾的,如“拔苗助长”,甚至“饮鸩止渴”,比方说,病人肾功能不好了,医生会考虑利尿,明知他们的肾很累,但还是想让它工作,那肾是否会更累呢?但肾如果不工作,它可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病来如山倒,对于老人来说,最怕的是打破身体的平衡,他们的身体犹如一副多米诺骨牌,一个地方不好了,其他问题随之就出来了。

 

最近两年,我的父亲身体开始走下坡,尽管我的母亲理智上能接受,也有思想准备,但父亲走后,母亲仍然心痛得无法自拔,她不断地跟我说:舍不得啊舍不得。母亲的悲伤我们无法替代,唯有时间。父亲,自六十余年前娶了母亲后,坚定扛起“护花使者”的大旗,妈妈如小鸟依人般在他的悉心呵护下,幸福地生活了大半个世纪。也不知为何,理智的爸和温柔的妈却生出了我这么个叛逆的女儿,以至于小的时候,当我得知父母血型均为A型,而我却是O型时,我甚至无知地怀疑自己不是他们亲生而是抱养的?

 

▲半个多世纪的伟大爱情

 

父母爱情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美好的情绪价值,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尤其在他生命的后期,我们见证了父母每天在病房里的耳鬓厮磨,记得有一天,在医院值完夜班的我,回到家里向妈传达爸“一天让她去两次医院”的指示时,妈那嫣然一笑是如此的动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岁月磨砺的婚姻,患难时期凸显出情比金坚的底色,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下午,妈妈去ICU看他,戴着氧气面罩无法说话的父亲含泪艰难地抬手示意妈妈坐下,那一刻,令人泪目。

 

▲切西瓜招待客人

 

▲2016年,为母亲庆生

 

父亲在世时,经常叮咛我们,不要做无谓的抢救,包括姑息治疗,以至当父亲因血氧跌落到生命极限,从每天抢救一次、两次甚至三次的频率时,我们只能望着虚弱的父亲而无助地哭泣,束手无策时,医生会走过来轻声跟我们说,家属可以随时改变主意,这个主意就是插管,进而气切。记得我曾经问过医生“奇迹会出现吗”?医生摇摇头,于是,我们仍然选择了尊重,尊重父亲身前预嘱: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选择有尊严地离开,尽管我们有着无尽的不舍。

 

▲2014年11月,父亲和母亲在夏威夷

 

父亲走时,年届九十一,虽然算是高寿,但我们不甘心,总觉得几个月前每天还在电脑、手机、淘宝、京东、美团、滴滴中切换自如的父亲,起码应该再过上五年的幸福生活。

 

▲难舍难分

 


▲最后的陪伴

 

▲2024年5月,与从小带大的外孙了然

 

最近,为了陪伴悲伤中的母亲,我躲过了北京多年不遇的桑拿天,艳阳高照的杭州即使再炎热,也热得通透,我在杭州植物园的大氧吧中边跑步边反思:全球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是否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呢?我在父亲最后待过的那个ICU里看到除了父亲以外的其他几位病人,他们中不是插管就是气切,看到他们因不能说话而挥动着防抓手套的情景……心如刀割。我终于理解了当今为何众多医院、诸多专家将缓和医疗作为研究方向的重大意义。

 

▲父亲生前在阳台上种的橘子即将成熟

 

此刻,父亲五七,我在径山竹茶园,平生第一次抄《心经》,尽管我的先生此生用真草隶篆书书写了无数《心经》。而此刻,我才深切体会到他写《心经》时的心境。

 

这里是全国首家以书院文化为主题的新型生命文化纪念园,它背靠中华三条龙脉之一——天目山脉,周边是南禅圣地径山寺,园内秀水玉照,玉带环腰……一会儿,将在这里举行点灯礼、司孝礼、祭拜礼——送别父亲最后一程。

 

弘一法师说,人生不过三万多天……生命没有永恒。

 

既然死亡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终点,那么,对生命,我们唯有珍惜并尊重。

 

 “五七”·子时,在父亲即将远行之际,为您的精彩人生,送上生命的礼赞。

 

▲2024年,与父亲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2024年2月,为父亲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九十大寿

 

▲女婿与丈人幸福的拥抱

 

 

作者简介

周建萍,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4年12月15日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任韩美林艺术馆总馆长(杭州、北京、银川、宜兴)、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曾任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大型活动部主任、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夏衍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创作电影、电视剧、小说、报告文学等200余万字,发表于全国各大刊物,其中电影剧本《女儿谷》被著名导演谢晋搬上银幕,该片于1996年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入选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2年起连续13年担任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策划。文学作品《恰逢其时》入选《作家文摘》2022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 End -

 

 

摄影|骆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