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初来,万物并秀。昨天下午,清华大学2023年度 “韩美林艺术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报告厅举行。仪式后,韩美林做题为《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学术演讲。
▲活动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艺术家韩美林出席了颁奖仪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活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主持仪式。
▲活动由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主持
清华大学“韩美林艺术奖学金”由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捐资设立,旨在通过奖励有艺术天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奖学金自2013年设立以来,已资助174名清华学子。
根据学科发展现状,今年奖学金的评审标准由过去的综合评审转为着重关注日常艺术创作优秀课程作品,韩美林亲自参与评审。2023年度 “韩美林艺术奖学金”的10位获奖学生,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优秀本科生,凭借其优秀的艺术作品,经过层层评审,最终获得“韩美林艺术奖学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宣布获得2023年度“韩美林艺术奖学金”的10件优秀作品作者信息、指导老师
▲韩美林为获奖学生颁奖
颁奖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致辞,他说:韩美林老师为人师表、专注敬业的精神,一直是美院师生学习的典范。今年奖学金的评审依然是通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评选出来的作品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们受到韩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将是从艺道路上的难忘时刻,也更坚定了学生追求艺术和人生理想的信心,创造出更多精彩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致辞
韩美林与清华渊源颇深。1955年,韩美林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入学第二年,学院即拆分改组为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随院系调整,成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后,还曾留校任教三年。1999年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恰同学少年 · 韩美林的大学时光
2010年,韩美林被聘为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韩美林经过积极奔走和努力,在教育部、清华大学的全力支持下首开先河,第一次招收了专业理论实践突出、免考英语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界与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自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以来,韩美林已连续执教了12个年头,培养了16位博士、硕士研究生。
2018年,韩美林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18位“资深文科教授”之一。
▲韩美林与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在一起
颁奖仪式结束后,韩美林做题为《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学术演讲。清华美院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坐满了学生。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韩美林的现场速写讲解,更是让美院学生大为惊叹,纷纷拿出手机录制过程。从现代科技讲到艺术的不可替代,韩美林的幽默语言获得现场掌声不断。
▲韩美林学术演讲:《这个时代的艺术》现场
▲韩美林用手中的纸和笔为学生们现场演示速写
演讲环节结束后,现场同学积极踊跃地提问。美院学生对社会、对艺术的深入思考,让韩美林颇感惊喜,并耐心回答问题。
▲学生们踊跃向韩美林提出问题
问题一:按照科学发展的轨迹,AI能否超越人类文明?
韩美林:科学的发展要把握一种度,一种平衡,我认为,即使科学再进步,有些东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比如我们的历史,比如我们的绘画,比如我们的审美。
问题二:创作时如何拥有这么多灵感?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创作作品?
韩美林: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灵感?因为我的身后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在座的同学们都是搞形象的,我们要紧跟上这个时代。创作时就是要“过瘾”,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把灵感传递出来。
问题三:人类应如何提高审美的感受力?
韩美林:提高对审美的感受力,还是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要知道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爱我们的文化。从教育开始,就接触我们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大人也需要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有信心,有目标的向前走。
▲学生们的掌声经久不息
现将讲座内容精选如下,以飨读者。
这个时代的艺术
韩美林学术演讲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要给大家讲点时髦的东西。今天是我自己主动报名给大家讲座。为什么呢?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是大家很少冷静下来考虑考虑。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给大家做参考。
我认为,我们人类将来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命”与“生存”的问题。现在科学的发展,AI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21世纪,是人工智能时代、是感知智能革命的时代、是认知智能革命的时代。很多高科技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量子通信、大数据,这都是我们以前想不到的。
无论怎么讲,科学和人文是兄弟,一个创造财富,一个创造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文化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如果说逻辑思维是科学界的,那么文化则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不是一回事,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关系。就像黑和白之间一样,科学家认为是有一个无穷的灰度。对于我们艺术创作来说,也有这么一个无穷的灰度。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这个太极,中间这条线到底是白的线,还是黑的线?对于我们画画的来说,又是白的线,又是黑的线。还有我们画烟囱里冒出来的烟的时候,只用白色行吗?不行,还需要加一些钴蓝,这个烟才会显得特别的白。
比如莫比乌斯环,想要变成艺术的话,就需要再创造。上就是下,下就是上,从里面能转到外面,这样的想法和创意是不能被取代的。比如两个人谈恋爱,男生的大手暖烘烘的,冬天谈恋爱的时候就应该搂着人家,女孩子把小手放在你的兜里,和你一起取暖,这是作家描写的“温暖”场景,这样细腻的感情、细腻的思维,人工智能是做不到的。再比如说梅兰芳,他的脸有些大,化妆贴两鬓片子的时候就往前贴,看上去就是漂亮秀气的女孩。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设计的东西,是机器人代替不了的。人的事情还是要人来做,艺术家做的事情还是需要艺术家来做。感觉型的、思维型的职业,是不可取代的。
我们要搞就搞学问,艺术是很严肃的科学。鸡年邮票的创作我画了1600张稿子,鼠年邮票画了800张稿子,猪年邮票画了1500张稿子。艺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性,强调民族性,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印度、没有非洲、没有希腊和罗马,没有中国,这个世界就没有趣了。
有人问我,现在为什么不画毛茸茸小动物了?因为我要前进。
我从小就写毛笔字,5岁就开始学习写楷书了,现在还在写颜鲁公。这是中国功夫,需要沉淀下来学习。后来又写草书,特别是狂草。写狂草还得记忆力好,不能写着写着忘记了,精气神就断了。咱们中国人讲究“精、气、神”,就是这个道理。画画、写字都需要“气”。
我现在还在写《天书》,天书是什么?是不认识,不知道读音,不知道出处的古文字,对画家来说,这都是形象。我们也不管它怎么讲,五十多年来,我搜集了这些古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并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让它走向现代。出乎我的意料,启功老师、李学勤老师、欧阳中石老师,冯其庸老师、黄苗子老师等都鼓励我写下去,再不写就没有人写了。这些字在我们搞形象的人眼里看来,都是财富。这不是韩美林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天书展出的时候,我们的舞蹈家看完都舞蹈起来,我们音乐家为此做了交响乐,在国家大剧院演奏了。没想到的是,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品牌来找我。中国香港的周大福,法国的莱利水晶,劳力士手表……还有奥迪汽车、泡泡玛特,日本的积木熊,阿迪达斯。为什么找我合作呢?朋友们,是因为中华文化。
对我们搞艺术的来说,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面,有很多切入口。我们要有自信心,要有自尊心,要有自豪心。咱们要有信心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因为我们是中国的画家。
▲活动留念
- End -
撰文|姬明星
摄影|骆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