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韩美林》,5月27日-6月1日20:31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每天播出1集,连播6天。这是“近年来首部记录当代艺术大师的人物传记式大型专题片”。
6月1日播出了纪录片第六集《仁者爱人》。现将节目内容摘选于此,以飨读者。
韩美林:“天底下最伟大的一个题材,也是艺术创作中最值得颂扬的,就是那一个字——爱。”
2022年9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会,这场答辩会,对于坐在导师席上的韩美林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自201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以来,他已连续执教了12个年头,培养了16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而眼前的这位学生,将是他教师生涯中,带出的最后一位博士。
几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韩美林教书育人的态度,也道出了他执教清华的强烈责任感。其实,韩美林也是一位清华 “校友”。
1955年,韩美林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入学第二年,学院即拆分改组为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随院系调整,成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后,还曾留校任教三年。1999年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样算来,韩美林受聘清华,可谓一次曲折的“回归”。
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重返母校,再执教鞭,韩美林踌躇满志,一心要为母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而初次接收博士生招收材料时,他却发现:外语作为一门必考科目,已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门槛,反而将不少极具艺术天赋的青年挡在了深造门外。
思忖良久,韩美林郑重写下一封亲笔信,寄到了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从亲笔信中不难看出,韩美林并非轻视外语教育,而是觉得拿到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通过了相应的外语水平考核,到了博士阶段,就该专注提升专业素养。而且,作韩美林的学生要深入生活,去钻研看不尽、学不完的中国传统文化,花大把时间应对外语考试,未免得不偿失。
博士招生时免考外语,入学后外语作为选修——这样不拘一格的选材、育才之举,震惊了学界,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一时间,赞同或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韩美林并不在乎旁人的议论,只顾躬身做事,潜心授业,做好杏坛“引路人”。
教学中,韩美林从不夸夸其谈,而是最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他时常把教室设在铁艺厂、瓷窑、染坊等地,为学生现场讲解工艺流程。而每逢“艺术大篷车”启动采风之行,他也一定会拉上学生,一起深入生活,搜集素材。
在艺术之道上求索八十余载,韩美林深知:“路,就是书”。为了让艺术生尽早参与实践,接触鲜活的艺术形态,他还在受聘清华的第三年,开始了硕士生的招收。有人觉得,像他这样的著名艺术家去教硕士,实属大材小用。而韩美林表示:“只要能够为人才培养尽力,博导的身份是大可不必计较的,在培养人才这个大方向下,任何架子都应该放下。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韩美林用实干书写着育人的担当。而在讲台之下,这位勤恳的园丁也在不遗余力,支持着祖国的青少年教育事业。
早在1997年,他已在陕西延安捐资修建了第一所韩美林希望小学。但鲜为人知的是,那笔钱几乎是他半生的积蓄。四年后,韩美林因突发心脏病,昏迷入院,此时,亲朋好友才发现,他的银行存折上只有3000元。
一场大病,并没有使韩美林萌生顾虑,反而教他的助学之心越发热切。出院之后的八年时间里,韩美林又先后捐赠了甘肃八道泉韩美林希望小学,及五所福娃希望小学。而在2013年,为了促进祖国文艺教育事业发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毅然捐出全部身家,成立了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在他的感召下,作家冯骥才、故宫学院副院长万捷等人纷纷作为理事,加入了这项崇高的事业。
自2013年6月成立至今,“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已秉持探求艺术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的初心,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间,基金会先后向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银川草根文艺家等机构及众多优秀民间艺术传人发起了捐赠;在清华大学和北京潞河中学设立了“韩美林艺术奖学金”,用于资助身怀艺术天赋的贫困学生;更在重庆奉节县天升村,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见证了全国第八所、第九所韩美林希望小学的诞生。而今,这家专注文化艺术事业的公益组织,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神州大地,传递着“真善美”的炬火。
五月,西宁的天空澄净如洗。伴着明媚阳光,西关街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翘首企盼韩爷爷的到来。
不多时,热闹的鼓点和着热情的掌声响起,韩美林和基金会成员来到学校,与师生共同参与了“美林教室”的揭牌仪式。活动现场,孩子们用亲手绘制的画板,拼接成韩美林笔下的“孺子牛”与青海“三江源”的白牦牛,以此表达对“美林艺术”与家乡文化的热爱。
仪式结束后,韩美林在小讲解员的带领下,欣赏了学生们的美术作品,还在崭新的“美林教室”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课。
这片坐落在青藏高原上的美育空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集美林课堂、美林图书馆、美林展厅、研讨交流室于一身,可谓当前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美林教室”。
“美林教室”是韩美林艺术基金会专为青少年打造的平台,旨在于日常生活中,培育孩子的艺术修养、品性和气质,引导下一代在“美”和“爱”中看世界、观万物。近年来,“美林教室”已相继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杭州钱学森学校、北京大学附中附小海口学校等地开课,形成了辐射东、西、南、北的美育课堂体系,为地区美育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韩美林对公共事业的无私付出,打动了众多国人,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共鸣。为了表彰他的高尚品质,及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韩美林“和平艺术家”称号。
2015年10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总部内,为韩美林举办了隆重的授勋仪式。
从总干事博科娃手中接过“和平艺术家”荣誉证书后,韩美林也拿出了一份意蕴深长的礼物——《和平守望》。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他悉心创作了这尊青铜雕塑,献给全世界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人们。
为了铭记历史、缅怀英雄,韩美林将觉悟之树、和平之树、生命之树的树干分为七截,以此契合70周年时代背景。每节树干表面,还镌刻中国松树、美国红杉树、英国栎树、法国梧桐树、苏联白桦等多种树皮纹理。而雕塑顶部的繁茂枝条,犹如升腾的火焰,簇拥着四十七枚果实,象征着反法西斯联盟四十七个国家取得的伟大胜利。
2017年3月9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内,一场“美林的世界在巴黎·爱与和平特展”拉开了帷幕。展览以“和平守望”雕塑为核心,结合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等作品,构筑出一片和谐融洽的美好天地。
卓越的艺术成就、深邃的人文关怀,令韩美林收获了许多荣誉。“世界艺术贡献奖”、“世界艺术大师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这些证书、奖杯,时常令韩美林感到沉甸甸的责任。而五年前,两枚奖章的到来,更令他深切体会了文艺工作者肩头担子的份量。
2018年4月24日,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瑞士洛桑总部,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亲手为韩美林戴上了一枚“顾拜旦奖章”。这一奖章,因纪念“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而得名,用以嘉奖为推广奥林匹克运动和传承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而韩美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的《五龙钟塔》、北京奥运会申奥标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等作品,无不彰显着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间,种下了团结友谊的种子。
获颁“顾拜旦奖章”的同年,韩美林又站上了韩国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的颁奖台。因长期致力于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以展览、设计等多种形式,“开辟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新局面”,韩国政府于2018年10月24日,授予了韩美林“韩国文化勋章”。
载誉归来,韩美林没有为自己办什么“庆功宴”,更不敢生出半分骄矜。他由衷觉得,自己能有种种成就,离不开母校给予的教育培养,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在一次大学师生聚会上,韩美林热情拥抱老师下车,拿起近年获得的奖章,一枚接一枚挂在了昔日班主任周令钊先生的脖子上,又双膝跪地,恭敬磕了三个响头,以谢师恩。
追忆恩师,韩美林不禁红了眼眶。他说:自己这一生几乎不掉泪,即使落泪,生来也是有数的几次……但是有三件事就能牵动他眼圈打转继而流泪。一是祖国,二是母亲,三是老师。
为表报答,韩美林将毕生的心血捐给了祖国,为“母亲”塑造了一座又一座雕塑。而他自己,则要做一位可亲可敬又可爱的老师,耕耘不辍,奉献不止。
初春的清华园,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气息。2023年3月22日,韩美林在新清华学堂里,为“人文清华”讲坛献上了一场名为《纳天为画》的演讲。讲台上,他娓娓讲述着自己行舟艺海的经历与感悟。风趣的话语、朴素的道理,不时引发台下的欢笑、掌声。
在演讲中,韩美林心怀感激,追忆了几位恩师的教导;也带着满腔敬意,讲起了朴实的民间艺人。他说,正是这些真实的人们,助他“纳天为画”,开辟了一条自由洒脱的艺术道路。而现在,他要把自己的本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讲到动情处,韩美林还即兴挥毫,写下了“中华脊梁”四个大字,勉励青年学子们奋发图强,争做国家栋梁。
如今,韩美林已辞去了诸多社会职务,唯独保留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的身份。耄耋之年的他,不“指导”、不“领导”、不“主编”、不“主持”,也不是“顾问”,而是亲力亲为,践行着无私的奉献。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民族的文化艺术砥砺深耕。
做无言桃李,下自成蹊;随春风化雨,润泽东西。立足神州热土,他接续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又将薪火传递。他期待,无数后来者青出于蓝,为明天的中国,创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天地。
- End -
文字整理|姬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