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近年来首部大型人文纪录片《韩美林》第五集:智者见智
发布时间 2024-06-01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韩美林》,5月27日-6月1日20:31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每天播出1集,连播6天。这是“近年来首部记录当代艺术大师的人物传记式大型专题片”。

 

5月31日播出了纪录片第五集《智者见智》。现将节目内容摘选于此,以飨读者。

 

韩美林: “艺术家,还有科学家,你搞古文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贴近人民的生活。”

 


“天书”一词,原指奥妙无穷、难以省视的字符。以这二字,命名一种意韵深远却“不可识读”的笔墨艺术,可谓恰如其分。而要说起韩美林“天书”的由来,不免要沿着漫漫历史长河,回溯汉字的源流。

 


在韩美林的艺术世界里,“似书又似画”的天书,可谓特殊的存在。为了搜寻、整理这些被人遗忘的上古文字,他收藏了大量古籍、资料。其中,有一本《六书分类》,韩美林常年放在案头。这本书,在他的心中,就像一位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老朋友。而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韩美林家乡济南的一间土地庙里。

 


至今,韩美林仍然清楚地记得,他捡到的古书里,有一部《六书分类》、一本《四体千字文》、两本《说文古籀》。这些书籍,均是艰深的文字学、金石学专著,集录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金文、石鼓文、大篆等古文字字形。彼时,韩美林并认不得书上的任何一枚篆文,只是觉得这些好像画一样的字符“新鲜、好玩”。从此,只有七八岁大的他成了一名“另类”的古文字爱好者。

 



当时,韩美林正在淮南瓷器厂工作。设计、制作茶壶、杯碗等物件时,他时常用树枝、竹片、铁丝等简易工具在器皿上刻写篆书,再挑些满意之作,寄给师长、亲友们玩赏。没想到,这些原本是“写着玩”的篆书却被老师黄永玉记在了心上。

 

在一次聚会上,黄永玉突然当着几位书画专家的面,拿出了一本自己的画册,要韩美林在封面上用篆书题字。

 


在老师“激将法”的敦促下,韩美林走上了“非写不可”的道路。不过,在苦练篆书的过程中,他不止着迷于先秦时期汉字演变的“自由散漫”,还被一些早已“废而不用”的古文字吸引。每每见到,总会浮想联翩,一边赞叹古人创作力、想象力之伟大,一边心疼这些埋进了历史尘埃的字符。久而久之,他不禁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要将这些字以现代审美意识去理解它、书写它,让大众所熟知。”

 



抱着这样的想法,韩美林开始着意搜寻那些“意义不明”、“待考”、“不详”、“无考”,或者不知其音、不知出处的文字。乃至一些符号、记号、象形图画、岩画等等弃之不用的资料、实物和现场发现的那些“天地大美”,都记录在一个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最初,韩美林并未想过“废弃”的文字、符号应该作何用处,只是不断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增添新的记录。1985年,在一次书画家聚会中,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偶然看到了他本子,不禁打趣道:“你这是在办‘收容所’呀!”

 


启功先生的一席话,令韩美林颇感振奋。之后的日子里,他开始愈发忘我地投入古文字收集整理工作。每当驾着“艺术大篷车”深入民间采风时,他都会着重留意古陶器、青铜器、砖铭等各类文化遗存,搜寻“既无人识,也无人读”的天书。

 


为了挽救这些宝贵的遗产,不让文化抱憾,那些年,韩美林去了贺兰山、桌子山,去了阴山、黑山……仅一次云南之行,他便走了一万多公里,到过沦源、元江和当时尚在战火中的麻栗坡。不论是悬崖峭壁上的石刻,还是荒滩戈壁中的岩画,都曾给予他无与伦比的惊喜与感动。


 

到了2002年左右,韩美林开始将收集到的古文字恭敬规整地誊写在宣纸上,送到启功先生、欧阳中石、黄苗子、冯骥才等诸位前辈、好友手中。那时,他说的是:“请大家看画”。看过韩美林誊写的古文字,大家赞叹不已,纷纷建议他出版一本古文字图录。



书籍编撰阶段,韩美林经常带着书稿,登门向学术泰斗季羡林请教。季先生对这本奇书充满了兴趣,不仅为其取名《天书》,还在病榻上,为新书题写了封面。

 



2008年1月,由韩美林钩沉、临摹、整理、创作而出的《天书》第一册正式发行。书中呈现的1万余枚中国古文字、符号,不啻于文明最初的呐喊,铭刻深邃而质朴的文化精神;又超脱时光樊篱,以形体、神魂之美,联通着现代人的心灵。难怪书画大师黄苗子看过《天书》后,特地赋诗一首,称赞道:“不似之似美之美,人生能得几回读”。

 



在《天书》自序里,韩美林娓娓道出了自己著写“天书”缘由:其一,“是为了给美术界的人参考,看看几千年的文化里竟蕴涵着那么丰富的形象。”其二,就是要“让世界也看到中华民族遗存而生动的文化。”秉持这样的理念,他又于2009年推出了《天书》日本版。该书上市当日,便被抢购一空,足见“天书”的受众之广、魅力之盛。

 


集远古文字、符号之大成的《天书》,传递着不为时光所动的大美,也填补了古文字领域的一块空白。作《天书》时,韩美林务求完整、真实地再现远古文字之美,从未过变更过任何一枚字符的间架结构。而规矩要守,艺术要创。长久以来,他也在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拓着“天书”艺术化的道路。

 



2023年2月17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天籁有声——韩美林天书艺术分享会”。活动现场,专家学者们围绕韩美林“天书”艺术的立场与走向,探讨着艺术审美的当代与未来。

 


天书分享会结束后,交响乐《远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开启了首场演出。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铿锵激越的旋律,恍若音符与字符的对话,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对于这首跨越界别的音乐“天书”,韩美林颇为认同,但并不感到意外。在这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脑海里,令“天书”大放异彩的方式可谓数不胜数。用他的话讲:“刻的、雕的、印的、染的……木头的、石头的、草的、金属的……形象解决了,材料不是问题。”

 


绘图、挂浆、染布……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里,韩美林正亲手制作一批“天书”花纹的布料,熟练的操作手法背后,潜藏着他与蓝印花布的深情厚谊。

 


四十多年前,韩美林受邀到南通讲课时,初次走进了蓝印花布染坊。从民间艺人口中,他得知,由于纹样老旧,缺乏市场,传统的蓝印花布产业正日渐凋零,手艺也濒临失传。为了振兴传统技艺,韩美林采用剪纸、花卉、岩画等元素,设计出大量精美图案。而当“天书”与蓝印花布相遇,他更好似掘到了一座开采不尽的富矿,有时一天便能创作出上百张设计图稿。

 


在韩美林眼中,“天书”不仅能为传统的蓝印花布注入新鲜活力,也能登上抱枕、口罩、台历、衣服等文创周边上。近年来,他与不少寻求合作的品牌联名,打造了多款“天书”产品。

 


2021年12月22日,韩美林携这部巨著,步入故宫午门,为人们翻开了一部沟通远古与现代的深邃“天书”。

 



“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展”,不同于韩美林以往的艺术门类综合展览,而是“天书”艺术的首次特列成展。展出的1500件作品,涵盖水墨、陶瓷、紫砂、印染、木雕、铁艺等各个领域,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为期89天的“天书”艺术展览,观者如织,好评如潮。一摞厚厚的留言本,记下了观众与“天书”近距离互动后,收获的感悟。“聆听来自远古的艺术呼唤”、“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于民族艺术的文化自觉”——段段发自肺腑的言语,诉说着人们烙印在血脉中的情怀与信仰。

 

时光如川,不舍昼夜。如今,韩美林收集的“天书”字符已有10万来枚,著作《天书》第三、四册即将面世,而他那独树一帜的“天书”系列艺术,更是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

 

溯流从源,采上古遗珍;兴微继绝,写今朝丰韵。徜徉在岁月长河中,他歌颂着祖先的智慧,礼赞着文明的火种。他明白,我们的文字,书写过辉煌的历史,更承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根与魂。



 

- End -

 

 

文字整理|姬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