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不需要等到哪一天。
美好生活,是一分一秒的每一天。
2022年,周建萍《美·好生活》出版。珍馐美味,口舌生香,一席色香味俱佳的“韩家菜”,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艺术注解。以“韩家菜”为代表的艺术生活方式,正是韩美林周建萍夫妇一直倡导的生活理念。
现将《美·好生活》同名自序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书名: 《美·好生活》
作者: 周建萍
出版: 华文出版社
时间: 2022年
自序《美·好生活》
周建萍
缘起
我妈妈说,我的哥哥比我只大了一岁半,他是周家单传,出生后不久便被我爷爷奶奶抱走,悉心抚养。而轮到我,自小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便将我扔在杭州官巷口日新桥河下邮电干部宿舍大院里,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夏日的傍晚,家家户户会将桌子搬到院子里,用井水将桌子周边的地浇透,然后边纳凉边吃饭。偶尔赶上了,邻居还会给我吃点泡在井水里的西瓜,喝点用乌梅和糖精做的酸梅汤。大概在我两岁左右,妈妈下班回来到邻居家来接我时,她喊:“萍萍在哪里呀?”我就会躲到邻居家的桌子底下说:“萍萍不在这里!”
也许是因为我小时候长得好看,大院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对我疼爱有加。所以,养就了我皮实、豁达、包容的性格。这大概便是我人生中赚到的“第一桶金”。
到了上小学,不好意思吃百家饭了,我妈妈每天上班前将饭菜做好,我放学回家自己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在外地搞社教,妈妈生病了。我拿着搪瓷大碗去了巷口一家食堂买粥。当我捧着一碗滚烫的粥一路小跑回到家时,妈妈发现我双手都烫出了泡,心疼不已。再大一点,我开始爱上了做饭。有几年时间,我每天放学后会做好饭菜等着我爸妈回家。
▲全家福
妈妈单位离家不远,如果我妈妈加班,我时常会将做好的饭菜给她送去。有时候,我还会变着花样做各种点心,比如葱油饼、豆沙包之类的。妈妈的同事们都说我妈妈生了我这个“刮肚儿”(最后一个孩子)赚大发了。
只可惜,后来我学业紧张了,放学后还要上各种课外班和完成海量的家庭作业,也就没有时间做饭了。我妈妈至今仍然深切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她说,此生她最享福的就是那几年。
我成家比较早,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同学中的持家楷模,也是邻居中的模范嫂子。在我的传统概念里,所谓嫂子,就得有嫂子的样子,首先要做的便是每天接纳邻居和同事们来家里吃饭。当时我们住在一个叫“华家池”的广电宿舍,那里单身青年比较多,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要准备一大桌子的饭菜等待着诸位兄弟姐妹的到来。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人们的幸福指数要求不高。我们家住一楼,养了不少鸡,每天将头伸进鸡窝捡鸡蛋,便是我最幸福的时光。自己养大的鸡当然舍不得吃,当一个月工资半个月便花完、入不敷出时,我会拿着粮票去自由市场换土鸡,回家炖“百鸟朝凤”给大家补身子。我们当年没有现在的人这么娇气,买菜、做饭、洗碗我一人包圆而且还干得很欢实。遇到个“世界杯”啥的,还得通宵值班做夜宵。我不但没觉得苦和累,还很享受这样的“简单”生活。
记得那时候我的拿手菜是素烧鹅、东坡肉、卤鸭、蜜汁火方、脱骨凤爪、腌笃鲜、鲞扣鸡、霉干菜扣肉、筒骨萝卜煲、萝卜丝鲫鱼汤等,我做的片儿川(杭州人爱吃的一种面条)也不错,还有我包的鲜肉粽和豆沙粽也颇受欢迎。
我的家乡杭州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相当繁华,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词人周邦彦,清代的袁枚、龚自珍都是杭州人。马可·波罗来到杭州时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和最美丽的城市。
▲初入韩门
杭州离上海一步之遥,理所当然地成了上海人的“后花园”。但上海人比较会过日子,而杭州人有一元绝不会只花五角,我亦是如此,否则怎么会在“弹尽粮绝”时用粮票去换取食物呢?这样的价值观与我之后所嫁的丈夫韩美林不谋而合。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主持过杭州电视台一档文化类节目—《相约龙井》,这档节目主要是将浙江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介绍给观众,时而会接触到各种美食,对于那个时候喜欢美食的我来说,荷尔蒙是高涨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杭州的吴山做节目,看到吴山上一户平常人家,一家三代围坐在半山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他们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令饥肠辘辘的我们垂涎三尺,有油饭儿虾(饭儿虾,一种比米粒大一点的虾,当年萝卜丝炒“饭儿虾”是穷人的荤菜),酱爆螺蛳,还有六月黄(一种很小的螃蟹)。这家的主人当时说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直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他说:“富人家吃大闸蟹,我们吃小螃蟹;富人家吃大对虾,我们吃‘饭儿虾’;富人家吃大螺,我们吃自己从河里捞来的小螺蛳……”
其实,美好的生活与富裕并不划上等号。
在杭州,有一位我和美林共同认识的朋友杨龙,当我告诉他我要北上与美林结婚时,他说了一件关于美林的事。有一次,他去美林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家,美林拿出了一张报纸对他说,西北有个地方很多孩子没钱上学,他请杨龙寄点钱过去,并且不要署名。之后美林打开家里的保险柜,将家里所剩的钱都交给了杨龙。杨龙说这件事当时让他觉得震撼。从此,他坚信美林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坚信我找对了人。
▲开怀
的确,美林是一个无私的人,别说援助贫困地区,对待朋友,他更是恨不得倾囊而出。当年美林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位于王府井的家楼下的富豪饭店,里面有家烤鸭店,朋友们来看望美林后去这家店吃烤鸭,那是标配。到了北京我才知道烤鸭要用果木,这样烤出来的鸭子才地道。这家烤鸭店有一本专为美林准备的册子,因为美林是老顾客,每次去吃饭均可享受八五折待遇。美林觉得不好意思,除了给服务员小费外,他每次吃完饭还会在册子上画一条鱼,画完一本再换一本。
但随着鱼画得越来越多,册子换得越来越频繁,美林的血糖也越来越高,直到被送进医院做了心血管搭桥手术。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他,吃东西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油、太咸、太甜,否则血管有再变狭窄的可能。怎么办?美林这个单身贵族的吃饭问题,对于当时作为女友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只能走进厨房,重操旧业……
南辕北辙
二十年前,美林在中国文化界已经很有名气了,谁想到家里的厨房连一双对称的筷子都没有。第一次做完饭,我愣是没找到可以用来吃饭的桌子,原来被藏在了门的后面。美林很少在家吃饭,即便吃饭也是趴在茶几上吃点面条、饺子或者份饭之类的。
我当时开始调动所有的南方记忆,全面采购厨房用具和生活用品。记得当时美林的司机小耿一直跟着我跑东跑西,北京我也不熟,都由他带着我。离王府井家最近的是隆福寺菜市场,那里的菜很丰富,且比杭州要便宜得多,但禽类和海鲜明显没有杭州的新鲜,但也只能将就了。好在美林不吃海鲜。
▲默契
都说要赢得男人的心需要先征服他的胃,但我嫁给美林前始终没有征服他的胃,因为他吃饭实在是太不健康了。在艺术上,美林的包容性特别强,但在吃的问题上,美林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咸菜情有可原,但不吃鱼贝虾蟹,蛋白质摄入就会大打折扣。除此以外,美林还喜欢吃炸的、脆的、香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在杭州吃饭,点了很多美食,美林有半数以上不吃,把我逼急了,我指着龙虾说,你吃一口龙虾,我就答应嫁给你!结果,美林抓起大龙虾,一口气全部吃完。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看到美林吃海鲜。之后,我再也没有这个眼福。
生活
万般无奈之下,我开始“曲线救国”。富豪烤鸭店是去不成了,请客人们统统来家里吃饭倒是一个权宜之计。我们每天分工明确,我负责买菜、做饭;美林负责接客、招待。就这样,我将在杭州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奠定了“韩家菜”的基础。美林在客人的带动下,心中的那几个“老三篇”(土豆丝、酱牛肉、炸酱面)开始逐渐土崩瓦解,他慢慢地爱上了一些我做的菜,比如,西红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开始接受馄饨里放虾米,等等。这叫“策反”吗?我想不是,因为美林原本就有南方血脉,他的外婆是绍兴周氏大户。
▲生活
劳模
在饮食上,要让北方人伺候南方人,那难了去了;但让南方人伺候北方人,那就容易多了。因为南宋时从北方迁都到杭州来,很多传统菜肴涵盖了北方的气息,比如东坡肉、红烧猪蹄、脱骨凤爪、油焖春笋等。在做菜上,我那半把刷子竟然获得美林好友们的交口称赞。其实北方人很好“糊弄”,对食材不那么讲究,因为大多都是红烧的,而且口味普遍偏重。我从小便喜欢做饭,这倒成全了我,我也乐此不疲。
随着美林事业的发展,加之我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大型活动部的工作任务日益加重,我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们考虑物色厨师。最先来的两位标准厨师美林均没看上,认为他们做的菜千篇一律,太教条。直到山东颜家鲁菜传人推荐了他们饭馆的学徒—凌祥(凌子)。
▲“我是厨师,我光荣”
凌祥刚来的时候还小,他当时还没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就像一块璞玉,我们可以任意雕琢。起初,我们带着他去国内外各地考察美食。凌祥真是聪明绝顶,只要是看过、吃过,回家就能做出来,而且,有的菜经过他的改良,更胜一筹。对于这个看上去腼腆、谦逊的小男孩,我们很心仪。尤其是我,因为凌祥除“解放”了我以外,还将原本的家常菜提升到了家宴的程度,这在韩家生活品质上,无疑是一场革命。
十八年来,凌小厨像一棵小树,逐渐成长,成为凌大厨。为了证明他的能力,我们推荐他去报考了特级厨师。经过激烈的角逐,他成功地拿到了资格证书。但对于凌祥来说,这仅仅是一种荣誉,他对韩老师的忠诚和不离不弃,令人动容。美林和我见证了凌祥的成长,见证了他娶妻生子,见证了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山东人的优良品质在凌祥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记得在美林八十大展后,在北馆的家长会上,凌祥上台发言时说:“我是厨师,我光荣!”
有太多的名人来我们家吃过凌子做的菜,总统夫人、公主、驻华大使,功夫明星成龙、体育明星姚明,等等。吃完饭,为了表示对厨师的尊重和感谢,他们都会主动去与凌大厨合影,凌子从来都是宠辱不惊,礼貌以待。凌子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应该比他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美林如师如父般的言传身教在他身上得以完美体现。我的孩子十八岁后出国留学,离开了我们,而凌子却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我是厨师,我光荣”
这个双子座的男孩除了做厨师,其他事情也做得很出色,只因为用心。比如美林的书籍谁都不敢整理,凌子可以;比如美林住院我没时间陪护,凌子可以;比如在威尼斯语言不通,坐公交船去买菜,凌子可以;比如家里临时来了一大批客人需要迅速做出高质量的宴席,凌子可以;比如馆里搞活动需要完成一份二百人的自助餐,凌子可以;比如将自己厨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跟他同一星座、同样低调的张建,愣是将他培养成了家里可以独当一面的二厨,凌子可以;比如做完宴席后将厨房擦得锃光瓦亮,凌子可以……这个内敛的大男孩,无疑是我们韩家的劳模。
新冠疫情自爆发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我们家冷清了不少,我开玩笑地跟凌大厨说:“凌子,你快失业了。”凌子捧着他那一大堆菜谱说:“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研究。”这样的孩子,进步空间还大着呢!
推手
美林倡导“活过程”的生活哲学,也是我所推崇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咱们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我俩尤其看重我们的朋友,每当节假日,家里便会宾朋满座,美林经常说:“你们放假都放到我们家来啦!”
其实要感谢这些朋友,他们才是“韩家菜”的推手,“韩家菜”的名字来自美林的好友、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韩家菜”也是在大家的见证和鼓励下发扬光大的。每到不同季节,天南海北的朋友会给我们送来上好的食材,比如山东的大葱、青海的松茸、江苏的大闸蟹、浙江的春笋、海南的文昌鸡等,这为锤炼凌大厨的手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李玉刚、郎朗都是东北人,他俩出国上飞机前经常带上“韩家包”,美林还一再叮嘱我们,别忘了带上“韩家包”的绝配—“美林酱”。
▲北京馆大家庭
色香味俱全,是中国美食所推崇的。做形象工作的美林,最看重的便是“色”。这点很奇怪,也许是潜移默化地受美林艺术的影响,很多人说凌大厨做的每一道菜都像一件艺术品,其实我们也没有指导他,完全是他无师自通。有时候凌子在菜肴上的精心点缀,客人会频频拍照且不忍动口。
▲韩家菜
艺术家喜欢将生活过得像诗一样,其实餐桌文化何尝不是一首诗?除了我们餐桌上的盘子、餐巾纸、筷架等都是用美林元素制作外,美林和我出国时,还尤其喜欢去商场的生活用品楼层看看,我喜欢选择餐具和点缀宴席的饰品,美林则最爱勺子,当大家在偌大的商场与美林突然“失联”时,不用紧张,去勺子柜台准能找到他。
“韩家菜”完成了女主人的自我救赎,因为它可以彰显杭州女人的品质生活;“韩家菜”是解压神器,当工作压力山大的时候,餐饮文化将一扫彼此的劳顿;“韩家菜”让外国友人领略了餐桌上的中国文化,见证和助力了无数次文化外交……
“韩家菜”,带给了我这个南方女子无数光荣和梦想。
“大家”与“韩家菜”
▲杨振宁、翁帆
▲卢燕
▲冯骥才
▲成龙
▲李玉刚、郎朗
▲鲁豫
▲西班牙“毕加索”胡安·里波列斯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馆长雷诺·沃康摩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
作者简介
周建萍,编剧,1964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任四地韩美林艺术馆总馆长(杭州、北京、银川、宜兴)、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曾任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大型活动部主任、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夏衍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创作电影、电视剧、小说、报告文学等200余万字,发表于全国各大刊物,其中电影剧本《女儿谷》被著名导演谢晋搬上银幕,该片于1996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高荣誉奖、入选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2年起连续13年担任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总策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