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作者:邵凡晶、谢瑞 发布时间 2011-01-05
------“贺兰山岩画与韩美林艺术”研讨会
  

 

        2011年1月5日,“贺兰山岩画与韩美林艺术”研讨会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笔会厅举行,以连线贺兰山岩画与韩美林艺术为契机,在厘清贺兰山岩画后续影响力的同时,讨论韩美林艺术代表的一种当代文化反哺传统文化重地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论证了“贺兰山韩美林艺术馆”规划建设的有关内容。
   出席研讨会的北京来宾有韩美林、刘秀晨、刘健、顾森、陈履生、龚田夫、邹文、白明、卢莹、周建萍、邓忠义、陈丽华等。来自银川的代表、专家和领导有李卫东、郭震乾、黄智、孙立人以及来自宁夏各界的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师和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的代表等。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贺兰山是我国北方一条非常独特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其27个山口发现了大约20000幅的古代岩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贺兰口,已发现2300多组,5600多幅岩画,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祭祀文化、狩猎以及战争等生活场景。2010年6月,韩美林先生受邀参加第三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不仅接受了银川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银川韩美林艺术馆的邀请,还为银川市捐赠了100幅艺术作品。
   会上,专家、学者们就连线韩美林与贺兰山岩画艺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北京园林局前局长、著名园林设计规划师刘秀晨认为,韩美林先生的象形画以及惟妙惟肖的动物画,是他连线贺兰山文化的内在因素,因此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要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和对现代审美的把握。在环境的表达方面,银川市副市长李卫东女士也表示,韩先生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对色彩控制和对造型提炼的能力,以及高度概括简约的风格,与贺兰山岩画独特的光影效果相呼应,在时空与光影之间,定会产生绝好的艺术效果和震撼力。
   艺术与科技不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必然的进步。史前先民在万年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不逊色甚至足以超过今人达到的艺术高度。首先,史前时期的艺术往往可以在艺术本源上为今人提供线索和依据,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建筑研究所所长顾森教授在发言中举了徐州一个史前墓葬遗址的例子,墓葬墙壁上所绘狗的形象,使我们得以找到后来画像砖、画像石的观念来源。其次,“岩画看似简单,其实古人对岩画倾注的情感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在形式和筑做方法上都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龚田夫教授如是阐述。贺兰山口的巨牛,以三条轮廓线表现了牛的体量感和立体感,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动物体结构把握的精准。不仅如此,中国岩画区别于西方造型的写实,更强调平面,强调线,强调剪影的效果,而且把线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呈现出装饰性的特点。在这一点上,顾森和龚田夫两位教授取得了共识。
   因此,韩美林先生以一名践行者的身份研究贺兰山,提炼其文化精华。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感动,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简约中透着一股磁力,感染着所有人。正是因为这种感染力,使得韩美林先生在传播文化、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趣味方面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到宁夏去,就是为了把咱们宁夏贺兰山岩画发扬光大下去。”韩先生如是说。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北京市美协副主席陈履生先生表示,韩美林先生近年来通过岩画启发创造灵感走出了一条道路,解决了当代文化发展中文化资源再生利用问题和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体现独特价值的问题。
  本次会议历时近4个小时,讨论气氛热烈,不仅是对贺兰山与韩美林文化的一次交流与学习的互动,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一次探索。

(来源: 摘自 韩美林艺术馆馆报第十二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