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再次启程南下,来到了陶都宜兴。
踏上宜兴的土地,呼吸着夹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韩美林直呼:“丁山人韩美林回来了!”
提到韩美林的艺术创作,宜兴丁蜀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这里依山傍水,是江南中的江南;这里美壶佳茗兼备,是陶都里的陶都。
因为“泥土的光芒”,自1979年开始,韩美林就与宜兴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韩美林结识了顾景舟、汪寅仙等众多紫砂大师,并开始了韩美林艺术与紫砂结合的创作之路。时至今日,近44年岁月流逝,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与宜兴人民的情谊。
▲韩美林与紫砂大师顾景舟
▲韩美林与顾景舟合作的《此乐提梁壶》
▲韩美林与紫砂大师汪寅仙
▲韩美林与汪寅仙合作的《光明世界壶》
此次大篷车之旅,韩美林又创作了一批紫砂壶。高高的提梁,充满现代感的线条,天书、书法的结合,都是“美林壶”的特色之处。
尽管已经有快两年多没有刻壶了,但当拿起刻刀的一刹那,长久以来的肌肉记忆,让韩美林熟练地将每一根线条舒畅地划出去。
▲韩美林拿起刻刀,熟练地划出每一根线条
提到提梁壶的制作,韩美林又想起了与老朋友顾景舟的往事。
“提梁壶的制作有点难度,因为烧制完的壶会收缩,这个梁容易断掉。这是我和顾景舟一起做的新的尝试,我们俩在一起,就是玩!我们做壶,不是为了赚钱,就是纯粹的喜欢与热爱。”
▲韩美林在照片墙前回顾与顾景舟一起做壶的点点滴滴
正是这样的纯粹情感,让韩美林坚持了四十多年无数次来到宜兴,与紫砂大师沟通交流,切磋技艺。在韩美林看来,“紫砂壶上有工艺、有文字、有造型,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此次在宜兴,韩美林又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培昭、季益顺、谢强、李守才、王晓丽,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范伟群、顾美群,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王志刚,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瞿华娣等。
▲韩美林在宜兴又见老友
老朋友们见面,寥寥几句问候就已经笑容满面。听着熟悉的丁蜀话,韩美林趣道:“这么多年来宜兴,我学了不少的本事,就是没学会宜兴话!”
为发扬宜兴紫砂艺术,大师们再次相聚,共论紫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老一辈的大师们回忆着动人过往,新一辈的大师们倾诉着创作遇到的困惑,现场气氛热烈。
▲老友见面,现场讨论的气氛逐渐热烈
看着老友们,韩美林感慨:“咱们携手创作已经有四十多年了,我们像‘钉子户’一样扎在宜兴,一起热爱紫砂。以前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如今已经成为宜兴紫砂的代表人物了,我们还要继续捍卫宜兴紫砂的底气和尊严,一起守护紫砂艺术。”
▲韩美林感慨万千
▲韩美林与老友合照留念,从左至右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守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潇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美群
▲四地韩美林艺术馆总馆长周建萍,带领北京馆新入职的员工与韩美林的学生,体验了宜兴馆特色美育体验课——青瓷杯制作和紫砂泥绘(图二源:宜兴陶瓷博物馆)
▲韩美林的学生体验宜兴馆特色美育体验课——青瓷杯制作和紫砂泥绘
▲北京馆员工体验宜兴馆特色美育体验课——青瓷杯制作和紫砂泥绘
▲大家体验后制作的青瓷杯和紫砂泥绘作品
▲韩美林周建萍夫妇和宜兴馆、北京馆工作人员合影
此次“艺术大篷车”之行,韩美林还来到了江苏南通,与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吴灵姝共同创作“天书”蓝印花布。
▲韩美林与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左一)、吴灵姝(左二)
刻板、湿布、和桨、刮桨、染色、刮白,说起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韩美林是再熟悉不过了。不仅了解,韩美林还对各个流程的技巧非常拿手,多年印染的经历让他找到了和桨不起疙瘩的小技巧:用手和桨。黄豆面与石灰配比组成的桨水,传统技艺中用棍子搅拌,但是容易产生很多疙瘩,用手揉捏疙瘩,就能让和桨的效果达到最佳的呈现。尽管石灰遇水对手有一定的灼伤,但为了让蓝印花布的效果达到极致精美,韩美林甘愿奉献。
▲韩美林熟悉的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
“天书”元素与蓝印花布的相遇,是传统文字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一蓝一白,将古文字的神秘与旷远,融合在传统蓝色印染上。
艺术的巧思,极致的碰撞,“天书”图案的蓝印花布,在2022年举办的“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展”上大放异彩,也一直伴随着“韩美林全球巡展”走向国际舞台。
▲花布飞舞,犹如天外来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宜兴紫砂、南通蓝印花布,还是禹州钧瓷、淄博琉璃,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吸引着韩美林,这是他艺术的活水源头,也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
- End -
撰文|姬明星
摄影|骆骥英 梁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