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先生始终相信中国最美、最好的艺术在民间,他把下厂、下乡、下基层时的自驾车采风行动称为“艺术大篷车”。从山东、河南到陕西、宁夏,从云贵腹地到江浙水乡,再到世界各地,40余年来,韩美林先生的“艺术大篷车”驶过了几十万公里。韩美林先生觉得民间采风给他带来巨大的惊喜,创作上的涌动堵都堵不住,他真诚地说:“我做的艺术作品没有一件是重样的,就这一点来说的话,我希望大家接受韩美林的一些经验,那就是下去,再下去。”
韩美林,1936年生于中国山东济南。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随院系调整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首届学生)。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
近年来陆续在杭州、北京、银川创建“韩美林艺术馆”,在宜兴创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积极推动社会美育和国际文化交流。创建“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投身艺术公益和社会慈善。201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2016年“美林的世界•韩美林全球巡展”启动,先后于威尼斯、北京、巴黎、列支敦士登、首尔、曼谷等地举办个展,被威尼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2018年荣获国际奥委会“顾拜旦”奖章、“韩国文化勋章”。2019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向岩画学习,向传统文化问道
从1977年开始,韩美林先生的“艺术大篷车”开始行走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零距离接触,和老乡们同画、同唱、同舞、同聊、同哭”,开启了向民族民间艺术致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旅程。他说:“我希望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大篷车’下乡去,因为那里有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江源’。”
▲2018年9月,“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在南通
1985年,韩美林先生的好友、当代作家张贤亮知道韩美林先生在全国各地寻访岩画艺术,便邀请前往银川一观。峭壁上祖先凿刻的朴拙图案让韩美林先生震惊于这种“古老的现代美”:“我看到贺兰山岩画,顿悟,当时我处在寻寻觅觅的十字路口,它让我有一个转折点,我必须走中国的道路,从这里出发。”而在八十年代,中国多数艺术家更喜欢模仿西方的艺术风格,这种从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汲取营养的创作理念在当时反而显得另类。
▲野生动物在雕刻了岩画的贺兰山上
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东麓,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产生活场景,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贺兰山岩画镌刻于旷野,以写实主义的风格为主,表现方式单纯而朴实,洗练而粗犷,其中动物图像大多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岩画创作者在描绘它们时,能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对象的基本轮廓,而又敏锐地把握其突出特征,如鹿和盘羊的角、马和山羊的腿等,整体稚朴简练,观之灵动鲜活,显示出远古艺术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在艺术上与韩美林先生的追求十分契合,他有意识地去寻找有自由气息的、无法之法的绘画风格,这样的风格既简练拙朴,但又非常有现代性,给他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深远影响:“忆得三十年前惊见贺兰雄姿,岩画满山,顿觉老叟与贺兰有八世情缘,于是坐定银川,几经往复,此间老夫已走九州大地,深得各地岩画艺术之启迪,一日梦醒顿悟,前人之手引领美林几十载艺术之路徘徊踌躇之时,悟性大发,遂下地铺纸捉笔,寻其一二,忽觉眼前一亮,拍案向天一吼:我的路在这里……没有民族的,不可能走向世界!”
▲韩美林先生在贺兰山考察岩画
2015年12月21日,贺兰山麓的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仪式上,面向绵延起伏的贺兰山,韩美林先生深深弯下腰鞠了一躬。他说:“这是对巍巍贺兰的眷恋,是对贺兰山岩画所代表的古老文明的崇拜,更是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尊敬。”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
人民大会堂的骏马图就融合了韩美林先生在采风过程中形成的风格:“我上去就画,不打稿子,当然现在看有些需要补充的地方, 那幅画马蹄子都没有,岩画上也没有马蹄子,我感觉这样挺好。”
当代作家冯骥才非常欣赏韩美林先生的艺术风格:“韩美林的艺术境界是博大宽广的,具有最现代的、同时也最具有远古和民间的文化精灵与审美精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评价:“我认为韩美林老师身上有非常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我想,能形成‘风格’的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能够在雕塑、绘画、书法、陶瓷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是非常稀有的。从这一点上来讲,韩美林是当代艺术的奇迹。”
不跟着潮流走的韩美林先生不仅走遍了贺兰山,还走到内蒙古研究鄂尔多斯的岩画,后来还到韩国、非洲观摩当地的岩画,不断从各种岩画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创作。
创作天书,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道
如果说岩画确立了韩美林先生向中国传统文化问道的信心,“天书”则让他找到了传道的方法。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中《天书》作品
在“艺术大篷车”的旅途中,40多年来,他从全国各地大量的文物和民间符号、绘画、纹饰上搜集整理出数万个中国古文字字符,这些字符迄今无人识得,他称之为“天书”,这些古文字的神秘感引起了韩美林先生孩子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古文字古朴、抽象的形象美和现代感也吸引了他的审美目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说:“当时搜集金文、甲骨文、陶器里面,一些不认识的字。古文字学家不要,不要我要。那么简略,那么没有负担,没有条条框框。古老的东西完全可以复活。”
▲韩美林先生收集古文字的手稿本
他与启功、欧阳中石、冯骥才、季羡林、李学勤、裘锡圭、冯其庸等老师和朋友共同讨论这些“谁也不认识的画”。他在《天书》自序中回忆:“他们看到我下这么大功夫写出的‘天书’都很激动,给予了很大鼓励。”
▲与季羡林先生讨论“天书”
▲季羡林先生为韩美林先生《天书》题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天书》收录、复写的文字、符号、图案等,是远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遗产。这些字符原本分散在荒原山野、隘口洞穴、悬崖峭壁、渺无人烟之处。韩美林先生是第一个看重、搜集、复写,并且集中展示和出版传播它们的艺术家。“我写天书时写得很放,甚至有些不经意,但字体完完全全老老实实地依据古人的文字来。如果是我自己造的字怎么敢叫天书?”韩美林先生对古文字造型和结构中蕴含的性格、神韵和气质的再造,充分表达了中华古文字符号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精神,显示出古文字符号超越古代范畴的现代意义。这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守正创新,还能够推动中华文明的源头探索,意义重大。
▲韩美林先生创作《天书》
大胆用色,让中国色焕发现代感
人们对韩美林先生的画作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色彩,而他的色彩体系正是从民间品味来的。韩美林先生认为把墨色与彩色结合最重要的是“惜色”。“过去在民间,老百姓一年才吃几次白面馍馍,过年时候要庆祝,于是就在蒸好的雪白面馍上边画个花儿。用颜色也得花钱啊,就弄来一点点玫瑰红和翠绿,放在小酒盅里泡泡,拿根草棍蘸着颜色在面馍上点个花儿。虽然简简单单,红红绿绿,但是非常漂亮也非常强烈。这不就是惜色如金吗?”
▲生肖《鸡》邮票 韩美林先生2016年创作
他直言,中国很多画家是学西洋画的,学灰调子太多了,看不起民间艺术,“真给他这几种颜色,他也不知道怎么抹。可能他不知道颜色在民间是直接用来表达感情的。”而扎根民间的韩美林先生,他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反而产生出强烈的现代效果——大红、亮黄、纯蓝等颜色的大胆搭配,碰撞出绝妙的色彩效果。
▲《象》 韩美林先生2015年创作
“大篷车”隆隆开动的路途中,韩美林先生手里始终拿着“作业本”,记录着途中交替变换的人文风景,搜寻飞速闪现于脑海中的一个个艺术灵感。如今这样的构思本已经积累了131本,里面有陕西的面人、剪纸,云南的扎染,广西的铜鼓,江南的茶艺,还有古朴的“岩画”,神秘的“天书”,“艺术大篷车”轧出了一道道深深的艺术辙印,也满载着累累的创作硕果。
▲《水墨马》 韩美林先生 2005年创作
“中国民间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那么多作品从哪里来?因为我知道艺术的起点在哪里。”民间采风大大激发了韩美林先生的艺术灵感,使他涌动出无限创意,他说:“你只要不惜吃苦,经常到老百姓当中去,听他们讲故事,你的创作就不会枯竭。”
▲《鱼》 韩美林先生2007年创作
反哺民间艺术,架一座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的桥梁
在采风的过程中,韩美林先生和同伴们除了发掘、发扬民间艺术外,还建立了多所希望小学,并扶持那些无设计力量的小厂、穷厂、快垮台的厂,在现代文明和民族传统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韩美林先生与淄博陶瓷艺人徐月柱一起工作
铜川陈炉镇的陈炉国有个陶瓷厂,韩美林先生设计的东西在那里都是烧制两套,给厂里留下一套,自己带走一套,用这个办法支持他们。在陈州窑,这个主要生产青瓷和黑陶的古窑,“大篷车”曾安营扎寨20多天,他设计、学生制作,结束采风时,“大篷车”在陈州窑厂里所用的煤、泥料和食宿都一一给厂里付了钱,而且陈州窑共得到了韩美林先生近400件作品。在河南出钧瓷的禹州神垕镇,韩美林先生把自己的设计图纸留下。
▲韩美林先生在窑厂画图讲解
在临沂前崔庄村,他紧握着四辈烧窑的老窑工谢景岭的手,仔细询问着一些具体情况,并决定“我要在你这儿设个点,我要设计好多东西,在这里烧制,让你的土陶工艺走向世界”。在沂南县双堠乡,韩美林先生登门拜访一位农民的女儿刘乃梅,这位会剪纸、刺绣的巧姑娘,剪纸作品曾获全国二等奖,韩美林先生对刘乃梅剪纸中精细的打刺技巧特别感兴趣,说:“我让你到北京的工作室工作好不好,由我来设计,你来剪,并向盘子上刻。”
▲韩美林先生与临沂民间艺人牛纪义讨论版式设计
在临沂采风的1个多月里,韩美林先生带领团队设计烧制了浅红、铁黑、银灰等百余种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从原始的土窑里诞生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陶艺之作。而且他们还在临沂陶瓷厂建立了韩美林先生工作室,并将那里的两位青年带到北京韩美林先生工作室去学习、工作,为沂蒙山区培养民间艺术人才。
▲韩美林先生艺术基金会资助青年陶艺家蒋马祥
韩美林先生说:“我的创作基础,就是脚踏实地地去体验生活、探索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才是永恒的美。我的‘大篷车’之行是文化扶贫、艺术采风。我是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国的艺术家,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对韩美林先生而言,采风和“大篷车”之旅不是旅游,不是玩表演,不是搞炒作。“我所见到的一切——草滩、高原、小曲、羊群、马嘶、枯井、涩水、姑娘、小伙、暮老、佝媪,以及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看、画、聊、做、哼、讲、捏、剪……还有锣鼓、戏曲、民歌、舞蹈、岩画、土陶、剪纸、村长、农夫、大官、小官、县长、秘书、司机……信不信由你,下去以后这些概念会让你有翻天覆地的新认知,你会重新构建你创作的艺术典型。”
▲与民间艺人切磋绣片
韩美林先生对民间艺术的尊崇是真诚、虔心的。他称自己为“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我跟着中国大地上的‘陕北老奶奶’们是没错的。她们的后方是长城、黄河、长江、喜马拉雅山,那里屹立着千古不灭的龙门、云冈、贺兰山,黑山、沧源、石斋山,良渚、安阳、莫高窟……我自己是‘中国的儿子’。我也大言不惭、问心无愧地讲,我是中国的艺术家,是中国‘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在韩美林先生的艺术世界里,民族传统是一种气度,一种神韵,一种无论怎样夸张变形都难以抽离的灵魂。它不是涂在脸上的胭脂,而是流在身体血管里的血液。
▲与民间艺人一起剪纸
▲欣赏民间绣花鞋垫
他主持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福娃”,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福娃之父”。
他先后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国际奥委会“顾拜旦奖”“韩国总统文化勋章”及威尼斯大学“荣誉院士”。
他在杭州、北京、银川、宜兴设有四座个人艺术馆,创作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诸多方面,并将数千件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供后人研究。
他在书画、雕塑、陶瓷等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因其跨界之广、艺术造诣之深厚、以及他鲜明的个性与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但他却自称是“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他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先生。
为什么苦难反而成就了他的向美人生?为什么他一辈子的创作不重样?他的底气从何而来?为什么艺术家要学会对世界进行独立思考?为什么艺术家必须胸怀大爱?
3月22日,晚7点,人文清华讲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先生特别专场《纳天为画》,带你走进这位大师的精彩艺术世界!
特别提示
从2016年4月19日起,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请在读本科生提前领票,凭票并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入场时间为每次演讲当日18:30。
活动信息
演讲题目:纳天为画
开讲时间:2023年3月22日(周三)19:00
入场时间:18:30
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赠送活动
入场观众将有机会获得韩美林先生精美文创纪念品,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领票攻略
【领票时间】
3月20日(周一)13:00
线上线下同步开始 领完即止
【线下领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票厅(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或
学生社区中心总服务台109房间
【线下领票办法】
持本人身份证领取
每人每证限领一张
【线上领票】
关注“人文清华”讲坛微信公众号
获取抢票通道二维码
温馨提示
活动门票不作为入校凭证,仅限能入校的观众领票,请自行解决入校报备。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如需转载,请联系人文清华讲坛
- End -